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双减”视域探讨小学数学高年级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者

黄素娜

揭西县大同小学 广东揭阳 515499

前言

减负增效教育理念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缓解了家长的经济压力,释放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与个性发展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更应在高年级解题教学中融入“双减”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教授学生更多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

一、“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高年级常见问题

(一)读题不够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学生的读题、审题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从题目中获得的有效信息,通过对有效信息的剖析才能够抓住解题的关键。但目前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较弱,部分隐藏信息或关键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总是被学生忽略,这样就很难正确解答题目。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读题时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够认真,未能细致地分析题目中的信息,这样就容易出现忽略解题要素的情况,导致最终答案错误。

(二)欠缺生活经验。应用题相较于其他题型,其显著特点是文字叙述较为冗长,涵盖的内容广泛,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时甚至涉及专业术语。这些因素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尚小,理解力有限,面对那些包含“新概念”的陌生的题目时,往往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他们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关。因此,在面对应用题时,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解答问题。

(三)题目理解不足。小学高年级数学题具有综合性特征,对学生综合性思维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并未形成整体性思维,剥离了题目中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增加了题目的理解难度,学生很难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欠缺联系思考。在解答高年级数学题时学生需构建知识体系,随时调动体系中的各种知识。但很多学生在经历多年数学学习后并未建立知识体系,在分析数学问题时缺乏联系思考的意识,这样一来就很难理解数学题目的意思,难以解答数学题。

二、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高年级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重视审题习惯养成。数学问题的解答从读题、审题开始,教师应在平时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让其学会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搞清楚题目中各个已知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逐渐形成正确的审题、解题思维,提高解题正确率。尤其是对于学生审题中的难点问题,如隐藏信息、概念模糊的数学术语等,教师应多做强调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与读题能力 [1]。

比如题目:“甲、乙两列车相距 300km 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 60km/h ,乙车的速度为 80km/h ,当两车相距 160km 时它们行进的时长是多少?”这个题目表面上看起来是求两车未相遇之前距离 160km 时的用时,此时很多学生就忽略了两车相遇之后还会继续行进,之后还会出现“相距 160km ”的情况,此时做出的解答才是完整的解答。在以上解题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画图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其思考两车的行进情况,避免学生忽略题目情景,进而强调仔细审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二)变通解题多样方法。数学学科内含数学逻辑与思维,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学生布置探究型数学任务,鼓励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交互与碰撞,让学生能够吸收他人的想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给予了学生更多探究思考的自由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解题教学时可从常规解法出发,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题目,尝试通过别的方法得到计算结果,解答数学题,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2]。

比如数学题:“某班共有学生 45 名,已知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3 ,请问班级中女生人数为多少?”面对以上问题,大部分学生均以常规的分效解题方法进行,列出 45÷(1+2/3) 的算式,并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为 27 人。此时教师可从比例关系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解题方法,部分学生思考后发现通过男女比例可列出另一种算式—— 45×3/(2÷3) ,同样可以得到27 人的正确结果。那如果从问题出发采取列方程的方式会不会更快一点呢?学生尝试之后发现也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审题、解答的方法,学会从已知条件中探究其内在联系,尝试多种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三)把握正确解题思路。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部分涉及多种等量关系,如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效率、时间与工作总量,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与路程,几何图形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等。教师需让学生明白,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推导出第三个量。在解答工程问题时,尤其要利用“不变量”来寻找等量关系,从而养成有效的解题习惯。对于较为抽象的“解决问题”题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列表或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在解决分数、百分数等实际问题时,线段图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解题手段。通过线段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题目给出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更清晰地把握部分与整体量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题目时,可以先画出代表单位“1”的线段长度,并将其视为整体,然后从单位“1”中截取线段来表示部分,从而构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更加正确,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3]。

(四)融入生活要素思考。小学高年级数学题体现出生活化、复杂性特征,更加重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数学问题中融入更多生活元素、场景,为学生创造一个实践应用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调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

比如在进行“千分数”知识点教学时,学生面对千分数概念很难形成深刻的印象,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总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这就会影响相关数学问题的解答。对此,教师可将千分数融入更多生活化情境中,如某城市人口出生率8‰ ,代表每 1000 个人中有 8 个是新生儿,这样生活化的讲解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进而掌握解答相关问题的技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化“双减”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授学生多种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鹤鹏 .“双减”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年级自主学习课堂的策略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 教学研究 ),2023, (11): 60-62.

[2] 彭秀美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年级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8(08): 59-61.

[3] 雷月英 .“双减”背景下分层教学策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J]. 天津教育 ,2023,(09):100-102.

作者简介:黄素娜(1983-),女,汉族,广东揭西人,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