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的素描训练方向

作者

刘宏伟

肇源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在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很多学生并不以升学作为目标,而更多是倾向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面对中职学生的素描课堂上,应为他们设计紧密关联实际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的技能切实助力其成长与未来职业发展。同时又要重视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我通过实践总结出几点有效的训练方法,助力学生开启艺术创作之路。​

一、培育独特观察与造型表达能力​

造型能力是素描学习以及大部分写实艺术的基石,同时也是学生感受艺术之美的第一步,需要教师格外重视。教学中可以从基础的几何形体入手,详细讲解构图、结构、虚实、空间等要素。

在此环节,教师要注重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画面平衡与节奏。可以先与学生分享大量优秀素描作品,比如古典主义严谨对称的构图、现代主义大胆打破常规的构图等,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作品中静物的布局、画面重心位置以及各元素间的呼应关系,思考这些构图营造出的不同氛围与视觉感受。在每节课着手绘画前,让各小组亲手构建本次静物组,用球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几何体,构建出具有稳定感、动感以及独特视觉节奏的画面,帮助学生在切实的触摸中理解物体的空间关系、遮挡变化、穿插结构,以及感受什么样的静物组更有美感、更能表达想要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直接指导学生怎么做,也不要设置标准答案、标准构图,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如何影响整个结构框架的稳定性与动态感,怎样通过调整物体间的遮挡关系来体现虚实。鼓励学生不断尝试不同的摆放方式,观察画面的变化,逐渐找到契合自己想法的构图。这一阶段训练持续半个学期,通过系统且具启发性的专长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素描基本规律、提升能力,更重要的是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观察视角与造型表达风格。

二、深化结构理解与感受能力​

当学生具备一定造型基础后,便进入造型能力训练阶段。此阶段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深化学生对结构的理解。着重强调塑造时不要被所谓的技法束缚,更不要把静物塑造套路化、机械化,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用自己的思维去解构其结构,真诚、诚实地表达自身所感所见。教师可以以复杂物体为例,如准备一台结构精致的留声机,鼓励学生凑近去自由观察,分析其块面结构以及穿插关系,同时向学生强调特定的静物带给自己特定的感受:或许是承载祖辈的回忆,或许是勾起对复古时光的遐想,以此来构想自己作品的构图编排和风格基调。在绘画时,学生可以凭自己结构的理解,自由选择从哪个部件开始绘制。

为拓宽学生视野,教师还可以展示不同风格留声机的素描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看这幅写实风格的,画家精准呈现了留声机每个结构细节,传递出怎样的情感?那幅抽象风格的,把留声机结构简化、变形,又带给你什么别样感受?” 通过这样的探讨,让学生明白结构表现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要表达的情感自由选择。

在绘制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看到的细节,比如留声机表面斑驳的漆面,是用密集的短线表现,还是用涂抹的方式呈现,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技法。

三、强化记忆与情境再现能力​

默写一直是素描课中一个很难攻克的课程,默写训练方法是由浅入深的进行训练,是眼手相结合的过程;需要拿一个静态物体,让学生认真观察几分钟,然后把物体收起,让学生进行记忆性默画。开始的时候学生很不习惯,总是想偷偷的再看几眼物体,但就是这种反复记忆,强化了默记功能;通过训练同学们的记忆力增强了,可以画出物体的大致形态,这时就可以加大难度,一个物体变成两个或者若干物体,不断的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通过强化训练,学生对此项技能已游刃有余的时候,此时期完全可以把学生带领到室外进行规察了。带领学生走出室外并不是去简单的玩耍,而是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更细质的训练。首先,从熟悉的校园开始观察,从校园中最突出的建筑、最典型的风景开始记忆,引导学生对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致进行速记,并提醒学生记住画面风景最突出的五个不同特点,只有强化点的记忆,才能以点盖面,增强速记能力,之后学生回到教室进行默画,在默写期间,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的重点、即:五大特点的记忆;此项方式就是在提升学生找重点、找不同;校园内的特色风景默写以后,再次走出校园去观察不同的文艺风景就会不那么生熟。

学生的训练难度加大,也会出现多种的负面情绪,这时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做好思想及疏导工作,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使之努力坚持下去。在训练中,教师为更好的打好学生的基础性素描水准,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学、有美可赏等;这样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的默写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的并不是很好,教师就需要下一步训练的同时,每节课抽出少量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逐个示范性指导,使整体学生基本达到同一水平,对下一步的训练能够如约而致。

四、激发创意与多元表现能力​

素描训练体系的第四步,也是最为关键的创意能力培养阶段。前三个阶段都是为这一阶段打基础。此时学生已有一定技能水平,教师开展思维、视觉与绘制技能的多元训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给出题目,如 “广场一角”,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广场的经历,提问:“你在广场上看到过什么特别的场景?人们的活动、周围的设施怎样组合能构成独特画面?从构成的角度去思考,点(人物、路灯等)、线(道路、栏杆等)、面(地面、建筑墙面等)如何组合能表达你的独特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有的学生可能想到广场上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有的可能关注到卖艺人表演吸引众人围观的画面。接着,让学生实地到广场观察,用相机、速写本记录下感兴趣的元素。回到教室后,学生根据观察与设想,在纸上进行初步构图,尝试不同布局方式,如将主体人物置于画面中心突出其动态,还是通过周围人群的簇拥来衬托主体。构图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补充资料,如查阅相关艺术作品中对人群、场景的表现手法,或者参考摄影作品的光影运用,对作品进行深化。完成一幅作品大约需要一周时间,遵循提问、设想、观察、参与、感受、整理、构思、构图的渐进式流程。​

通过这种高难度训练,学生能应对更具挑战性的题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创意,对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表达手法充分肯定,让学生明白艺术是自由表达、表现感受的学科,素描是创造性表达美的工具,不要被技法、形式束缚。​

素描是美术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专业内其它科目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作为素描教师一定要认真负责、打好基础,只有这样同学们走向社会从事美术相关的工作,才能是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