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探索
王文月
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义县林场管理站
1 多元化病虫害监测技术应用
第一,注重监测方法的多元化。不同的病虫害具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来应对。例如,对于松毛虫这类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可利用黑光灯诱捕法,在夜间设置黑光灯吸引松毛虫,从而对其进行捕捉和数量统计。而对于病害的监测,则可以通过取样、化验等手段进行诊断和检测。例如,针对林木的枯萎病,可从病株上取样,通过显微镜观察、生化分析等方法,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感染程度。第二,优化检测流程。其中主要包括简化样品处理步骤、缩短检测时间等,以减少从样品收集到结果输出的总时间。同时,通过提高检测试剂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大幅提升检测的准确性。这通常需要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定量 PCR 等方法,来实现对特定病虫害 DNA 或 RNA 的精准检测。同时,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理解病虫害的遗传背景。对海量的遗传数据进行分析,更深入地发现更多的生物标记物,为林业病虫害的早期诊断和准确鉴定提供可能。
2 规范药物使用,推广生物防治
规范药物使用是防治病虫害的基本要求,因此,需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药物使用规范,确保药物的选择、使用量和使用时机都符合科学要求。一方面,在选择药物时,应着重考虑药物对病虫害的针对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对土壤、水源等环境要素影响较小的药物,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在使用量和使用时机方面,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林木的生长状况进行合理调整,结合病虫害的活跃期和林木的生长周期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计划。此外,由于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林业种植过程中还需注重药物的轮换使用。当病虫害类型发生变化时,应根据新的病虫害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另一方面,推广生物防治是遏制药物泛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因此,需明确天敌昆虫与害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最佳引入时间和数量,并针对不同类型害虫引入特定天敌昆虫。微生物也是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例如部分病毒对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通过利用这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此外,为推广微生物防治,应加强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筛选出对特定病虫害具有高效防治作用的微生物菌株。
3 重视混交林建设,适当调整林木树种
在林业种植中,混交林建设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混交林是指由2 种或多种树种组成的森林,与纯林相比,它具有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更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混交林中,不同树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应大力建设混交林,通过合理配置不同树种,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一方面,在混交林建设过程中,林业人员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搭配。不同树种之间应具有互补性,能够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整体生长效果。同时,还应注重树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适当调整林木树种结构,也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策略。在笔者所在的甘肃地区,一些区域由于长期种植单一树种,导致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易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因此,林业人员应适当调整林木树种结构,引进优良的乡土树种,提高森林的整体健康水平。一般来讲,乡土树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性,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上述基础上发展经济林,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的重要策略。经济林是指以生产果品、油料、药材等经济产品为主的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能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调节气候。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经济林,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实现良性循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水平。
4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化防治资源配置
林业病虫害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它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健康、生态平衡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一挑战,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显然不够,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化防治资源配置是提升防治效果的重要途径。首先,政府需牵头制定相应的完整政策体系,为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病虫害防治领域提供有力保障。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制定财政支持政策,设立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参与防治的社会资本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施行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提高其参与防治的积极性;提供技术指导,帮助社会资本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技术和市场动态,以便更好地开展防治工作。其次,注重优化防治资源的配置。一方面,要打破信息壁垒,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使社会资本能够及时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需求和资源状况,从而作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推动防治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化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最后,注重合作与共赢。鼓励农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农村经济组织参与病虫害防治,让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林业病虫害防治。政府在其中应发挥主导、协调作用,促进各方沟通协作;社会资本发挥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共同维护森林健康。
5 建立长效防治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监测预警系统,是建立长效防治机制的首要任务。这一系统不仅需要覆盖广泛,能够全面监测到各种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为防治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为此,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监测站点,安装先进的监测设备,对林业病虫害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第二,强化预警机制的建设。预警机制的核心在于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对预警信息的及时发布,因此建立专业的预警分析团队,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准确判断病虫害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同时,还需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引导其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
6 结语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相关战略的推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林业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汉彬 .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J]. 河南农业,2023(35):37-39.
[2] 姚遥,姚文良,吴耔睿 . 睢宁县新时期生态安全下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策略 [J]. 现代园艺,2023,46(20):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