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户外课程环境建设策略例谈
邱求花
江苏省溧阳市夏林幼儿园 213399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为了让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更有趣一点,更生动一些,其根本目的是要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而是为了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我们应当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合理推动课程游戏精神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
一、创设趣味化的户外课程环境
户外环境是幼儿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 小时,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中他们会进行多项学习活动,获得许多体验。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幼儿的玩乐需求,更多是为了满足幼儿学习、探究和发展的需要。户外环境的创设过程,就是对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及教师应当增加课程发展需要的资源,减掉无课程价值的资源。在夏林幼儿园中,教师对院子里的所有资源进行了课程价值的挖掘,希望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在满足幼儿的兴趣同时,也尽最大可能满足幼儿经验有效提升的需要,成为幼儿园内有层次的课程资源。下面,笔者以夏林幼儿园教师对葫芦的开发为例进行说明。
夏林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改造重在一个“趣”字,园方注重院子里的野趣,让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既有趣,又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在改造中,幼儿园关注环境对幼儿游戏与活动的影响,根据幼儿的需求、兴趣和经验灵活调整环境。首先,夏林幼儿园提升了户外资源的难度,让环境充满挑战性,兼具综合性,满足幼儿游戏和学习的多种需求;其次,夏林幼儿园扩大了户外环境的服务范围,让环境创设满足并服务于多种类型幼儿的发展,服务多领域的课程,提升环境的可利用性;最后,夏林幼儿园致力于环境的可开发性,幼儿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环境会影响幼儿,幼儿也会改造环境,可开发的环境能够引发幼儿的再学习,支持幼儿的经验发展和能力提升。
二、创设生态式的户外课程环境
在创设生态室外环境时,需要着重考虑室外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满足幼儿在审美和自然方面的需求,才是真正对教育有价值的环境。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创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知识水平,创设出具有特色的幼儿园生态环境。例如教师要改变传统游戏模式和游戏方法,融入一些新的元素,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锻炼幼儿的各种情感,丰富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创设生态化的室外环境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区域性的划分。
例如一些幼儿比较喜欢玩沙子,一些幼儿比较喜欢玩水,所以在进行生态化室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设计这两个游戏区域,满足幼儿的基本兴趣需求,也要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进行多样化的交流,在其他区域游戏的幼儿可以和在另一个区域游戏的幼儿进行相互沟通以及交流,将沙子和水进行相互的结合,创造出不一样的游戏内容。教师在设置这些区域环境时,可以在区域周边放上一些花花草草,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游戏。
三、创设支持性的户外课程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均强调,要利用教育设施、区域空间、操作材料、儿童读物等,提供便于幼儿自主选择、主动学习的支持性环境,调动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引发和保障幼儿全身心、长时间地投入游戏。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领者与陪伴者,提供支持性的游戏化环境,营造支持性的保教氛围,本就理所应当,无疑是职责所在。
在工作实践中,幼儿园结合各自确立的课程游戏化项目,需要对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进行重新改造升级。在户外环境创设方面,可以设立“快乐大本营”,将操场水泥地铺设橡胶,添置开放式运动玩具架,增设纸箱、油桶、竹梯、饮水桶、木地板等活动器材,开设完全开放的材料超市,支持幼儿参与游玩,体验买卖过程,培养幼儿的诚信品质;可以安排“沙水体验区”,在幼儿园的花圃、草地或楼梯过道等区域改建成沙水池,添置大型水管、小水车等设施,提供海绵、吸管、水枪、铁锹、木铲、小簸箕等工具,并组织幼儿利用废旧品制作帆船、塑料容器等玩沙、玩水器材,支持幼儿释放游戏天性,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室内环境创设方面,可以将各个教室里排排坐的“秧田式”,调整为块块状的“网格化”,支持幼儿更方便地交流与合作;将各个楼层的公共活动区,改造成“我型我秀大舞台”“快乐大巴”、小医院、肯德基等,支持幼儿自主选择和扮演喜欢的角色;将各个年级组的公共走廊区域,增设为“建构王国”、“美美超市”、奶茶小铺、茶坊花坊等,支持幼儿享受自主探索与模拟社交的乐趣。
四、创设自主性的户外课程环境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一流的游戏化环境必然具有明显的自主性特点,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适应幼儿的好玩天性,满足其多种层次、多样形式的游戏需求。考量游戏化环境是否具有自主性,最重要的指标是幼儿能否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区域、材料、时间、内容及伙伴,能否发展幼儿的综合素养与多元智能,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在工作实践中,幼儿园通过功能区域划分、多样材料投放等办法,打造自主性的游戏化环境。
例如在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活动场地划分方面,可以根据园舍规模与户外场地的大小、方位进行规划,形成数量上足够、功能上叠加、类型上丰富的活动区域,可以设立草坪、山坡、游乐场、投掷区、涂鸦区、攀爬区、种养殖区、运动器械区、集体运动区等不同游戏区域,满足幼儿个体、小组或团队的游戏需求。比如游乐场区域设置,需要考虑地面活动、架高活动、多层次活动的三种分类,进行有差异的布置。在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游戏材料投放方面,统筹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购买材料与自制材料,分析材料的形状与用途进行单独或组合式投放,保障幼儿自主游戏得以开展。例如安排多种色彩明快、形状多样的木制建构材料,提供帐篷、毽子、纸盒、皮球、易拉罐、攀爬架、废旧轮胎、竹制单梯双梯等安全的挑战型游戏材料,放手让幼儿结合游戏种类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和排列,可以促进幼儿的兴趣激发与碰撞智慧,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幼儿认知,发展了幼儿能力。
五、创设流动性的户外课程环境
再好的游戏活动,再适宜的游戏化环境,如果长时间固化、缺少变化,必然保持不了足够的新鲜度与吸引力,吸引不了幼儿的持续关注,让幼儿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因此,打造流动性的游戏化环境,包括尝试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打造良好的室内及公共环境,應该成为纳入幼儿园每个季度的议事办事日程,列为各年级、各班级每月甚至每周的重要工作内容,为幼儿创设参加游戏、表现自我的良好环境。在工作实践中,幼儿园主要通过定期调整游戏空间布局、更新充实游戏材料、变换游戏主题内容等办法,打造流动性的游戏化环境。
例如主题墙面环境的更新与变换,一线教师要转变过分强调唯美、依靠教师手工的传统做法,立足于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兴趣所在,实现记录类墙饰、资料类墙饰、作品展示式墙饰、问题导向式墙饰等不同类型的安排,以及童话世界、动物族谱、神奇太空、不一样的我、亲亲一家人等不同内容的穿插,通过创设流动性的游戏化环境,追随幼儿的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观察记录与多元表达,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看得见”。再如运用盆景、橱柜、电子屏等物件,定期将活动室、午睡室和班级区角分割或隔离成众多的游戏小天地,并同步充实适宜的教玩具和游戏材料,并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主开展“绘画小能手、歌唱小能手、舞蹈小能手、生活小能手、环保小能手、运动小能手、创作小能手”等竞赛,帮助幼儿获取艺术、语言、科学等多领域的发展。
六、构建生成性的户外课程环境
游戏化环境建设通常是有预设性的,但是游戏过程常常遇到不可预估的意外情况,出现料想不到的随机因素,因而幼儿需要的、实际发生的更多是生成性的。可见,提高环境建设的开放度与包容性,尊重游戏化环境的生成性,满足参与游戏幼儿需求的多样性,对于高质量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十分重要。科学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弹性的预设给后期的生成留下空间,以顺势的生成给前期的预设延伸触角,一定能更好服务幼儿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在工作实践中,幼儿园既可以从物质、技术等层面发力,也可以从心理、文化等层面发力,创设、追随或引发生成性的游戏化环境。
例如乡土课程“银杏之乡”的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生长的时节等特点,组织幼儿在春天识嫩叶、赏花朵,在夏天辩雌雄、盼果实,在秋天捡树叶、摘果子,在冬天测树围、护大树,并衍生出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量一量、玩一玩、种一种、收一收等游戏环节。再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收集了稻穗杆、丝瓜瓤、玉米皮、银杏等季节性植物材料。面对秋天的独有植物材料,幼儿自发想象出更多的游戏,运用竹条、纸花制作“花篮”,运用不同造型的丝瓜瓤制作“布偶”,还有比一比谁能把自制的飞盘、飞镖扔得远、扔得准。生成性的游戏化环境构建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及时响应,在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能够吸引并巩固幼儿参与游戏的注意力与专注度,自然学习的效率与获得的发展会提升许多。
七、创设和谐性的户外课程环境
课程游戏化能够帮助幼儿发展创造性,从而不断成长,完成自我创造,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游戏的愉快,通过好奇、探索、发现、总结,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快乐成长则是幼儿在游戏中。在传统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一般是教师将一切都准备好,不让幼儿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没有遵循“互动式”的教育原则。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参与,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帮助幼儿获取新知识、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加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师生共同参与其中,让幼儿在自己动手动脑创设的环境中产生愉悦感与满足感。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的积木和工具,让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构建漂亮的城市空间。在幼儿利用积木搭建完一个城市之后,幼儿要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沟通,向其他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城市面貌以及搭建的思路,从而使幼儿提高自身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也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
总之,理想的幼儿园户外课程环境,应当融安全性、教育性、生活性、参与性、审美性和经济性于一体,考虑是否符合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否满足幼儿的身心感受、是否得到幼儿的情感认可,要给幼儿行为带来正确的引导。环境的设计还要配合办园理念、办园特色,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同时突出历史性、人文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使幼儿园环境蕴含着人文价值和精神内蕴。
参考文献:
[1] 刘琴 . 小空间 大乐趣——课程游戏化理念下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创设 [J]. 山西教育(幼教),2020,(2).
[2] 赖兵 . 妙用自然环境,聚焦生态美育——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索 [J]. 教育观察,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