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官话方言熟语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探析
刘家秀 吕娴 王远红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341000
摘要:文章探究赣南官话方言熟语的深层文化意蕴及其传承保护策略。通过对赣南地区方言熟语的系统梳理,揭示其蕴含的乡土情感、民俗智慧与价值观念。研究表明,方言熟语作为地方文化记忆载体,面临传承困境。针对此,文章提出抢救性记录与数字化整理、创新传播方式以提升活力、融入乡村文化复兴战略等多维传承路径,以期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保护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赣南官话;方言熟语;文化传承
引言:
赣南官话方言熟语是江西南部区域特有的语言文化瑰宝,凝聚着当地民众世代积累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内核。这些朴实无华的民间表达不仅是方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与标准语推广,方言熟语的使用频率与传承空间日益萎缩,亟须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文章聚焦赣南官话方言熟语的文化内涵解读与传承路径探索,以助推地方语言文化的保护与活化。
赣南官话方言熟语的文化内涵
赣南官话方言熟语承载着独特的精神价值体系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积淀、伦理观念、思维方式和民俗风情等层面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些内涵和价值不仅显示了地域特征,也与地域文化体系的结构形式存在具体且丰富的相关性。
从历史的脉络进行审视,赣南官话熟语中蕴含深厚的历史记忆与集体经验,当地人民长期在生产生活实践里的智慧结晶和情感表达都记录在这些熟语中。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与文化景观,往往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形式浓缩在这些熟语中,使这些熟语成为研究赣南地区历史变迁时珍贵的口头资料。
民俗文化中赣南官话熟语显示了民间风俗与生活习惯的丰富多彩性,包含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这些熟语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民俗文化进行语言层面的表达。
2.赣南官话方言熟语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2.1方言熟语的抢救性记录与系统整理
赣南官话方言熟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存在传承断层与消亡的风险,抢救性记录与科学整理是保护这一资源的首要任务,当前,结合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术视角,采取多学科交叉方法,对赣南地区方言熟语进行系统调查和记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专业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记录以及深度访谈等,从乡村老人和民间艺人处获取原始资料,这些素材包含熟语的语音、语义、使用场合和相关文化背景信息,记录时,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清录音录像设备、语音识别技术等应当充分使用,确保资料记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2创新传播方式激发熟语活力
传统熟语要在现代社会中重焕活力,打破传统传播途径的局限成为必须,同时探索创新性传播形式与表达途径,数字化平台为保护和传承方言熟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赣南官话方言熟语推广的重要载体可以包含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音频应用等新媒体形式,这些平台在传播中提供了新的渠道与表达途径。
方言熟语主题的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如表情包、动画短片与有声读物等,可使传统语言文化以年轻人乐见的形式呈现,这些内容不仅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在不声不响中完成方言熟语价值的传播,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为设计传播内容和策略的精准性助力,使文化形式与传播策略的生成保持语态的主动。
2.3乡村文化复兴中方言熟语的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为赣南官话方言熟语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广阔舞台,将方言熟语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互动性在具体举措中实现,比如,建立方言文化展示馆或生态博物馆,将方言熟语作为内容展示的重头,借助多媒体互动装置、场景复原等实现体验式语言文化沉浸,游客可进行相关体验,且此类形式在保护中增加互动特征,提升了文化展示的层次与体验形态。
确保活态传承,离不开培养方言熟语的传承人队伍,选拔与培养不同层次的传承人,借助“师徒制”等传统模式并结合现代培训方法进行,认证制度与激励机制的建立,提升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益,主动性与传承的积极性也增强。
方言熟语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为文创产品与旅游项目融入地方性特征,比如,乡村旅游线路设计、农家乐文化主题的打造、农产品品牌故事中都可将方言熟语融入。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这些具体项目中并重提升,同时乡村文艺团体以方言熟语为内容创作如小品、戏剧、歌曲等作品在民俗表演和节庆活动时展示,乡村文化借助这些形式实现吸引力与凝聚力的增强。
结束语:
赣南官话方言熟语是地域文化的精髓,其保护与传承不仅关乎语言多样性的维护,更牵系着文化记忆的延续。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下,方言熟语的活态传承需要政府引导、学术支持与民间参与的多方协同。通过科学记录、创新传播与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赣南官话方言熟语有望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保持文化根脉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为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贡献力量,让这一语言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王丽华.赣南方言熟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研究[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03):76-81.
[2]李明辉.客家方言熟语的传承与保护路径探讨[J].语言应用研究,2021(04):128-135.
本文受赣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西省省级重点项目“赣南官话方言孤岛的熟语抢救性调查与保护传承”(项目编号:S202310418046S)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