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史中创新思维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
李敏
吉林建筑大学材料学院
引言:
高分子化学诞生于 20 世纪初期,其发展不仅重塑了材料科学体系,更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当前高分子化学教育普遍存在“重合成机理、轻人文内涵”的倾向,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知识与社会责任的关联。思政教育在此领域亦面临双重困境:一是理工科教师因学科壁垒难以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二是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两张皮”,沦为生硬说教。本研究旨在通过高分子化学史的纵深挖掘,揭示科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探索隐性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当前思政教育所表现出来的问题
当前的思政课程中存在着历史虚无化的现象,思政教材的作者忽视了高分子化学史当中存在着国家力量的介入,从而使得科学无国界这一价值观的判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弱化,有关于高分子化学史中很多成功的案例,大部分都全部归因于科学的天才灵感,这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掩盖了团队的写作和实验试错的过程,从而消解了学生们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契机,目前人们对于高分子塑料等有害物质的讨论还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之上,并没有触及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这也使得人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流于形式,而得不到根本意义上的解决。
二、高分子化学史中创新思维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
(一)创新思维的三重维度与思政映射高分子化学史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思维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是高分子化学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比如施陶丁格 1920 年提出“大分子理论”时,面对着当时的学派的各种反对,但是他还是顶着压力利用渗透压的实验结果来捍卫了学术的真理,这也体现了真正的学者“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民主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敢于钻研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民主的精神。
② 系统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则是将所有需要的理论和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在卡罗瑟斯发明尼龙的过程中,他将缩聚反应机理与纺织工业需求系统整合,从而体现出了“基础研究 - 应用转化”的链条思维,这样的系统化思维也是教师想让学生们进行学习的科学精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从而可以与更多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
③ 伦理思维:在科学发展的过程当中,任何科学产品的诞生都无法违背伦理道德,现在我们围绕着全球塑料污染这一话题,科学家们应当考量所研发出来的高分子材料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这一双刃剑下科学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得学生可以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本土化思政资源的开发
① 王葆仁,他是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转向了高分子化学的研究,他主导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机玻璃)和聚己内酰胺(锦纶)的合成,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这种敢为人先的科学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下面我们针对一些具体的本国案例来探讨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
② 冯新德,他是中国高分子化学教育领域的开拓者,在 1949 年率先开设高分子化学课程,研究涵盖烯类自由基聚合、生物医用高分子等,尤其在抗凝血材料与药物缓释领域成果显著,为新中国培养了很多关键性的技术人才。
(三)教学策略创新
教师可以采用失败史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齐格勒在早期的聚乙烯实验过程当中由于氧气中的杂质而导致爆炸,通过多次的失败的结果才换来了成功的机会,从而教师可以引出“宽容失败”这一创新性的文化教育,使得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可以从容地面对失败。
教师可以利用反向的案例进行课堂研讨,比如对于印度盲目的引入西方的塑料技术而导致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这一教训,让学生讨论技术的引入是否真正的符合本国的国情,教师可以适当的渗透一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学生可以在反向的思考中认识到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环境。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未来实验室的活动项目当中,并基于目前的一些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思考怎么样利用科技创新的方式为家乡的振兴付出一份努力。
结语:
高分子化学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创新思维与价值理性交织的活态文本,当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 伦理辩论 - 实践创造”的沉浸式学习,领悟到从施陶丁格到王葆仁跨越百年的精神共振时,思政教育便实现了从“知识附加”到“认知重构”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程金波 , 赵春霞 , 武元鹏 , 等 . 高分子物理及化学教学的课程思政 探 究 [J]. 化 工 管 理 ,2024,(02):5-8.DOI:10.19900/j.cnki.ISSN1008-4800.2024.02.002.
[2] 罗继业, 何军, 成晓玲, 等.《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广州化工 ,2024,52(01):241-243.
[3] 冯晓琴 , 加沙热提·阿不都热扎克 , 刘渊 , 等 . 新时代背景下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J]. 化工高等教育 ,2025,42(02):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