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题引导教学,涵养学科核心素养
尤廷兰
瑞丽市第一民族中学 678600
随着统编版历史教科书的逐步推广和使用,我和许多老师一样,受老教材专题式教学的影响,总觉得知识点多,要讲透的内容也多,所以课时紧张是必然的。统编版新教科书不仅在纲要体例和模块专题互补,尤其注重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单元标题、课时标题也更准确更突出的反映出相应历史阶段的特征。而新课标最大的“新”是以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以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 17 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尝试通过标题学习与解读,涵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解读标题,明确学习目标
本课标题中的关键词在于“探索”和“加剧”,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按照时空顺序,分四个子目来介绍,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其内在的联系其实就是“探索与危机”。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兴致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① 我明确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史实;列举 19 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史实
2、认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3、运用史料对洋务运动的作用进行历史解释教学重点为各阶级的探索,难点为各阶级探索实质的认识。
二、以生为本,问题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要求学生阅读、熟悉教材的同时,又如何带着问题和疑问去思考? 标题中的“探索”具有主动寻求的内涵,和“加剧”这二者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为此我提出了以下问题:
1、19 世纪中期有哪些阶级进行了探索?目的是什么?
2、他们是在怎样背景下进行的探索,试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思考?
3、他们做出了怎样的努力,试用史实说明
4、这一系列探索是19 世纪末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直接原因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明晰本单元主题线索: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在近代中国的含义。同时这样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发展。
三、标题引导,以价值立意
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凸显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标题中的“探索”隐含了社会各阶层前仆后继的爱国精神、牺牲精神,侵略“加剧”的过程中,屈辱的中国人民又是如何进行抗争的?在学生梳理历史史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历史学习的“温度”。洪秀全作为晚清农民阶级的杰出领袖,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从世界发展潮流看,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清王朝,在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革命性”的“抗争”精神;再比如洋务运动中的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等,在当时闭目塞听的中国,能尝试向西方学习,力求改变中国现状的传统士大夫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是值得大家认同和学习的;在列强侵略“加剧”的过程中,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的大无畏精神,台湾人民“誓死保台”的民族气节,始终是人民歌颂的主旋律,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长久、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历史并非一个个单纯过去的人或事,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可以让历史课堂有血肉、有温度!让学生被吸引、被感动、被激励!
四、厘清线索、以标题为线索自主建构
“历史解释”是学科素养的核心能力,是指以历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方法。它绝不是老师简单的给学生讲几个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在本课中,教师可以设计通史坐标图,如下:

帮助学生厘清线索,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再以“探索”为核心词引导学生课后构建思维导图:

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时,紧扣教学主题 、教学重难点,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既能体现思维深度和个性,更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历史思维视野会更加开阔。而在追问历史的过程中,也就不自觉的达到以史鉴今,启迪未来的目的。
以标题来引导教学,有助于师生架构历史知识体系,高效把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限的课时,也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