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助力工业自动化的实践探索

作者

付浩

山东恒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 烟台 264006

摘要:在工业4.0与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浪潮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正以“数字神经”角色重塑工业自动化体系。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于硬件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更在于通过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数据采集、实时分析、智能决策与自主执行的闭环系统。从生产线的毫秒级精准控制到供应链的动态协同优化,电子信息工程正推动工业自动化从“流程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为制造业突破效率瓶颈、提升质量阈值、拓展柔性边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应用

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核心领域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以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为根基,通过信号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的闭环,推动工业系统向智能化、精准化演进。其核心领域涵盖以下方向:

(1)信号处理与传输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聚焦于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滤波、压缩与增强。例如,在工业传感器网络中,通过傅里叶变换提取振动信号的频域特征,结合小波分析实现噪声抑制,确保数据可靠性。传输技术则依赖有线(如工业以太网、光纤通信)与无线(如5G、LoRa)通信协议,构建低时延、高带宽的数据通道。例如,5G 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技术可将工业设备控制指令的时延压缩至1毫秒以内,满足精密制造的实时性需求。

(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终端。嵌入式系统作为工业设备的“神经中枢”,集成微处理器、存储器与外围接口,实现特定功能控制。例如,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梯形图编程语言,完成生产线的逻辑控制与顺序调度;智能终端则依托ARM架构处理器与实时操作系统(RTOS),实现边缘计算能力。例如,边缘计算网关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本地预处理,仅上传关键特征值,减少云端负载。

(3)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通过RFID、二维码、传感器等技术,将物理设备转化为数据节点,构建“物-物”互联网络。工业互联网在此基础上叠加云计算、大数据与AI能力,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映射。例如,西门子MindSphere平台通过接入百万级工业设备,实现设备健康度预测性维护,将非计划停机时间降低30%。

(4)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AI技术渗透至工业检测、优化与决策环节。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实现产品表面缺陷检测,精度可达0.01毫米级;强化学习算法可优化工艺参数,例如在钢铁冶炼中动态调整炉温与配料比例,降低能耗5%-8%。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实践应用

2.1智能生产线的自动化升级

(1)设备智能化改造。传统生产线通过嵌入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与边缘计算网关,完成从物理设备到数字节点的转化。例如,在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环节,数控机床集成振动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主轴转速、切削力及刀具磨损数据,边缘计算节点基于预置算法对数据进行本地处理,仅将异常振动频段(如超过10kHz的共振信号)上传至云端,减少无效数据传输量。

(2)数据驱动的生产优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据中枢,整合设备层、控制层与管理层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工艺参数动态优化。例如,在锂电池极片涂布工序中,平台采集涂布速度、浆料粘度及烘箱温度等12项参数,利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算法建立质量预测模型,当检测到涂布厚度偏差超过±2μm时,自动调整涂布头压力与烘箱风速,使产品一致性提升至99.95%。

(3)系统协同与柔性调度。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生产线模型,实现生产任务的动态分配与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在工程机械结构件焊接场景中,数字孪生系统模拟不同订单组合下的设备利用率与能耗曲线,通过遗传算法生成最优排产计划,使换型时间从45分钟缩短至18分钟。

2.2工业物联网(IIoT)的应用

(1)预测性维护与设备健康管理。在旋转机械领域,振动传感器与声发射传感器组成多模态监测网络,采集设备运行时的时域波形、频谱特征及包络谱数据。

(2)能源管理与绿色制造。智能电表与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实时采集水、电、气等能源消耗数据,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能耗模型。

(3)供应链协同与物流优化。RFID标签与UWB定位技术实现物料全生命周期追踪。例如,在汽车总装车间,通过在座椅、仪表盘等零部件贴附RFID标签,结合AGV小车上的UWB基站,实现物料配送路径的实时优化。当系统检测到某工位物料库存低于安全阈值时,自动触发AGV调度指令,配送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分钟。

2.3柔性制造系统(FMS)的优化

(1)模块化设备与快速换型。采用标准化接口与可重构夹具设计,实现加工设备的快速功能切换。例如,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中,五轴加工中心通过更换刀库模块与夹具系统,可在2小时内完成从铝合金结构件到钛合金紧固件的加工转换,换型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倍。

(2)工艺柔性扩展与知识复用。基于工艺知识图谱构建可复用的加工参数库。例如,在医疗器械精密加工中,系统通过分析历史加工数据,自动生成不同材料(如不锈钢、钴铬合金)的切削参数组合,并关联刀具磨损补偿策略。当接到新订单时,系统可快速推荐最优工艺方案,使新产品试制周期缩短40%。

(3)系统自组织与动态调度。引入多智能体系统(MAS)实现生产任务的自主协商与资源分配。例如,在电子元器件SMT贴片线中,贴片机、印刷机与回流焊炉作为独立智能体,通过拍卖算法协商任务优先级与设备负载。当检测到某型号物料短缺时,系统自动调整生产计划,将空闲设备切换至其他订单,使整体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

2.4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的智能化

(1)多模态感知与环境适应。复合型传感器阵列赋予机器人环境深度理解能力。例如,在复杂工件打磨场景中,机器人末端执行器集成3D视觉相机、力控传感器与红外测温仪,实时获取工件形貌、接触力与表面温度数据。当检测到打磨力超过预设阈值(如15N)时,系统自动调整进给速度与砂带转速,使表面粗糙度稳定在Ra0.2μm以内。

(2)自主路径规划与动态避障。基于SLAM(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与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例如,在物流仓储场景中,AGV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SLAM构建三维环境模型,结合深度Q网络(DQN)算法动态规划最优路径。当检测到临时障碍物时,系统可在0.5秒内完成路径重规划,使运输效率较传统磁条导航方式提升3倍。

(3)人机协同与安全交互。力反馈技术与安全监控系统保障人机共融作业。例如,在汽车总装线中,协作机器人通过六维力传感器实时感知工人施加的力矩,当检测到外力超过安全阈值(如50N)时,立即进入柔顺控制模式,将末端速度限制在0.1m/s以内。同时,视觉监控系统通过YOLOv8算法识别工人手势指令,实现抓取位置与姿态的动态调整。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工业自动化的深度耦合,已从单一设备改造进化为系统性能力跃迁。未来,随着5G-A/6G通信、具身智能与工业元宇宙技术的持续突破,工业系统将突破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边界,形成具备自主感知、自主决策与自主进化的“工业生命体”。在此进程中,电子信息工程将持续作为技术底座,驱动制造业向全要素数字化、全流程智能化、全价值链协同化的新范式加速演进,为全球工业竞争力重构注入不竭动能。

参考文献

[1]徐晖,邓东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24,36(23):58-60.

[2]周会.电子信息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智能控制系统优化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4,25(09):40-42.

[3]宋寒.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4,8(04):4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