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作者

莫锋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我国高校发生的许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识别安全风险问题、如何对安全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如何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网络舆情的特征,梳理了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系列问题;通过对诸多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进行文本分析,从管理制度、体制以及机制三个方面,探索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等院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推动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可帮助高校全面识别和评估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内外部安全风险,提升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好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促进校园安全文化形成,确保师生的身心健康[1]。风险管理体系的建构,有利于补充构建高校危机管理理论框架,丰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理论成果,推进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学科建设,逐步探索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挑战分析

(一)网络舆情的“娱乐化”,需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网络舆情是全媒体时代的产物,呈现易发高发态势。它具有即时性、多样性、规模化等特征,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传播、反馈以及互动即时,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和预知性,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平台形成和传播。高校学生思想自由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不喜欢被束缚和定义,在接收到网络舆情相关信息时,他们喜欢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进行意见表达和情绪宣泄,这既为大学生塑造了崭新的生活样态,也会促使网络舆论愈演愈烈。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舆情鱼龙混杂,娱乐性较强。这是因为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部分人会利用享受心理满足受众的情绪价值,由此出现削弱事件的严肃性、自我个体性色彩浓厚等行为现象。如果高校不能够科学总结分析网络舆论的安全风险,科学开展初步分析和深入分析,并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回应和教育引导,如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就可能使得学生被网络舆论所牵制,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2]。

(二)网络舆情的“圈层化”,需要提高管理的针对性

网络舆情观点、情感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推动不同学历、不同地域、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职业等社会公众得以聚焦在一起,他们会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情绪[3]。此外,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相对复杂,包括微信(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信聊天、视频号)、新浪微博、QQ(QQ群、视频号)、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多样不同的网络平台。大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再加上网络平台算法机制的作用,“立场过滤”的信息会加剧信息传播圈层化,即观点趋同、价值观相近的人接受到同样的信息;这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不健康思想,陷入信息茧房,形成意见的“沉默螺旋”。

(三)网络舆情“全过程化”,需要适时进行分析研判

网络舆情参与者众多,影响力扩大,影响深远,在这个无人不网的时代,网络热门话题层出不穷,任何人都能够影响网络舆情的生成,并且产生的网络舆情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造成长期且深远的影响。这给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增加了困难。一方面,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涉及风险内容和职能部门多,需要学校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处、信息技术中心、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共同研判,发挥合力作用;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在日用而不觉地情况下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前瞻治理,如果处理不及时,措施不科学,可能会引发矛盾激化和群体情绪失控的问题。

二、网络舆情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现状调查

(一)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制度建设是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网络舆情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应当围绕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推进制度建设,做好“防”与“救”的有效衔接。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基于风险防范,建立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辨识、分析研判、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在安全管理方面,要建立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的教育、引导制度[4]。现实情况是,近些年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以平安校园建设为抓手,围绕文化安全、交通安全、心理安全、网络安全、舆情安全、食品安全等为主要内容,一直在推进学校安全管理的建章立制工作,推动学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化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如吉林大学出台《推进校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潍坊科技学院出台《潍坊科技学院“平安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湖南信息学院出台《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办法》,南华大学出台《南华大学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实施暂行办法》,持续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范体系。通过对以上管理制度内容的分析,综合多个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以及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和重点,可以发现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体系初具规模,网络舆情下的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还存在不够健全的问题,具体表现缺乏专门针对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制度,导致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出现流程不清、责任不明、执行不力等问题,学生安全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知道怎么处理网络舆情带来的学生安全风险,没有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二)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指的是组织管理系统中与管理风险有关的要素集合,包括系统结构和组成方式。网络舆情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既需要依托风险防控理念以及风险规制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风险识别与安全管理,也需要推进思政教育与网络舆情治理相结合,做好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的教育与引导,更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来明确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及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组织形式和机构主体,确定网络舆情管理及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实现提升学校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及时消除网络舆情带来的学生安全风险目的。当前,国内诸多高校围绕网络舆情应对与防范制定了诸多可参考的管理办法,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风险管理机构形式,成立了网络舆情工作专门领导机构及工作专班[5]。比如,湖南信息学院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办法中提出,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宣传、行政工作的副校级领导担任执行组长,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宣传部,并对各个主体和部门的责任进行了明确,其中二级学院负责监测本部门、学院网站以及与本部门、学院有关的网络舆情,并会同其他职能部门进行控制、引导和处置。再如,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由保卫处、研究生院、校团委、党委宣传部、网络与信息中心、学生工作处、舆情信息中心构成的网络舆情领导小组。这些为网络舆情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了诸多思考,同时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如重视网络舆情应对,缺少网络舆情安全风险的科学判定、经验总结,高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在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三)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网络舆情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点多、线长、面广、频次大,需要积极构建多重力量参与、多维度管控、多形式激励的机制防线,为网络舆情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有序推进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调研得知,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主要以预防和应对为主,且建立了舆情监测平台和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有研究、教育和引导。这就使得相应的机制建设多围绕络舆情统筹协调应对机制而建立,重在建立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组织、技术和人员保障,增强高校舆情应对的合力,且在相关机制中缺少一定的考核、激励以及责任追究机制。

三、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研究

(一)建立和健全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推进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建章立制工作,是保障、规范、监督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活动的现实基础。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制度缺位问题,应当以完备的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规范体系为标杆,推进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科学研究,借鉴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思政教育、心理教育、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打造规范化管理体系。一要建立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辨识、分析研判、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围绕网络舆情的监控,探索适用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定量、定性、半定量评估方法,引入数字化监测平台,建立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网络舆情可能给高校大学生心理、生理、思想以及行为造成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各种威胁和风险进行搜集、辨识和评估,确定优先级和重点风险,以便更加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潜在的网络舆情带来的学生安全风险事件。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将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制定动态发布网络舆情安全风险告知、及时开展思政教育、学生实时位置打卡等管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以消除或降低安全风险。还要界定清楚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构的结构、规模、职能还未界定清楚,明确学校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团委、保卫处、信息技术中心、二级学院等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关系、流程、职责和权限范围。二要建立网络舆情下学生安全风险的教育、引导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值班备勤和领导带班、信息报送、教育活动开展等多项制度,如成立网络舆情安全教育虚拟教研室,建立专兼职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发放网球舆情警示宣传单,做好对网络舆情的回应和引导,不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安全风险管理体制

为提高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需要结合现阶段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和网络舆情应对处理工作经验,洞悉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明确网络舆情安全风险防范及应对的组织机构和程序,发挥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作用。一要探索建立专兼职舆情安全管理队伍。可组建由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管理人员、宣传部工作人员、学生健康中心工作人员、二级学院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构成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队伍,同时设置“舆情联络员”角色,借助他们技术优势、专业优势以及工作优势,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苗头动向,以便迅速对网络预期安全风险采取措施。二要优化高校网络舆情安全风险管理机构和程序。可在现有高校网络舆情应对领导机构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将科研处和教务处纳入高校网络舆情安全风险组织机构管理主体,充分发挥科研处在挖掘、研判以及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安全风险,网络舆情后加强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科学和科技优势,充分发挥教务处在日常教学管理尤其是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指导高校教师实时结合网络舆情开展心理辅导、思想引导和行为矫正。此外,也可探索建立“缓急分流”的审批程序,设计一种高度授权的流程型临时组织形式,以便高效处理网络舆情安全风险。

(三)建立和优化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现阶段,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主要由舆情应对、舆情预警、舆情引导、舆情协调四个方面构成,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跨部门联动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协同回应机制等机制日益完善。这样的机制为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诸多参考。但是,其虽然能够实现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所要求的多重力量参与、多维度管控,但是也容易因为激励机制。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机制的缺失,缺乏一定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要以师生共治为思路,对专兼职舆情安全管理队伍、网络舆情安全风险管理机构履行岗位职责和落实相关任务主体进行长效化监督,探索组织与师生相结合的监督机制;探索考核和激励机制,研究制度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对那些主动参与或者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或个人进行奖励,如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对网络舆情下的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积极探索网络舆情学生安全风险点,构建舆情风险判断指标体系,持续优化舆情应对规范,并在日常科研和教学中重视网络舆情解释说明和知识科普的高校教师。还要探索责任追究机制和应急机制,对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如定期组织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开展相关的实战演练。

四、结语

科学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高校对各类风险进行采集、识别、分析和评估,并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处置措施,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解决风险,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的挑战主要有网络舆情的“娱乐化”,需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网络舆情的“圈层化”,需要提高管理的针对性;网络舆情“全过程化”,需要适时进行分析研判。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和管理机制不够科学的问题。由此,应当结合既有工作的成熟经验和实践智慧,构建更为科学和完善的网络舆情风险学生安全管理框架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毅洲,黄微.非理性视角下网络舆情主体的风险行为轨迹拟合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1-12[2025-03-18].

[2]向青平,雷跃捷.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现代化协同治理机制:基于“事件—传播”的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8(04):160-164.

[3]陈昶,邓淋铧.高校网络舆情的演进逻辑、风险类目与规制之策[J].荆楚学刊,2024,25(03):100-106.

[4]钟一彪,岑立全.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的发生及其治理[J].高校辅导员,2022,(05):62-66.

[5]韩睿.新时代高校学生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2):112-116.

本文为2024年度娄底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网络舆情视阈下高校学生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编号:202454B)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锋,1976.09出生,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本科,政工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