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

作者

廖新疆

身份证号:652801197505205218

引言

在住宅建筑工程蓬勃发展的当下,建筑规模与高度不断提升,混凝土结构因具备良好的整体性和可塑性,成为住宅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然而,混凝土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会产生收缩变形,加之温度变化等因素影响,易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影响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混凝土后浇带作为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通过在适当位置预留施工缝,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封闭,可有效释放混凝土收缩应力,减少裂缝产生。深入研究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1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混凝土后浇带的概念

混凝土后浇带是在住宅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为避免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因自身收缩、温度变化等因素产生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施工缝。该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采用比原结构强度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或其他合适材料进行浇筑,使原本分开的结构连成整体,以此调节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应力,增强结构的整体性与稳定性。

1.2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理论依据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的应用基于混凝土收缩理论和温度应力理论。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泥水化反应、水分蒸发等原因会产生收缩变形,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若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便会引发裂缝。温度应力理论指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热胀冷缩,当结构不能自由伸缩时,同样会产生温度应力,进而导致裂缝出现。后浇带的设置为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形提供了释放空间,待混凝土收缩基本完成、温度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封闭,能够有效降低收缩和温度应力对结构的不利影响,保障结构安全。

1.3 混凝土后浇带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混凝土后浇带在住宅建筑工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一,有效解决混凝土收缩问题,减少因收缩导致的裂缝产生,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其二,缓解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避免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破坏,增强结构的耐久性;其三,可适应住宅建筑工程中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可能带来的结构变形,通过后浇带的设置,使结构在沉降稳定后再进行封闭,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其四,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施工组织,合理设置后浇带可将较大规模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施工段,便于施工安排和进度控制。

2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流程

2.1 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是保障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基础。首先,要依据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要求,准确确定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和形式,并对施工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保其熟悉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其次,做好材料准备工作,严格筛选后浇带浇筑所需的混凝土、钢筋等材料,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对于微膨胀混凝土,要严格控制其配合比和外加剂掺量;再者,检查施工机械设备,保证振捣棒、模板支撑等设备性能良好,能够满足施工需求;最后,清理后浇带预留部位,确保该区域无杂物、油污,表面平整,为后续施工创造良好条件。

2.2 施工过程阶段

施工过程阶段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的核心环节。在模板支设时,要保证后浇带两侧模板牢固、严密,防止漏浆,且模板支撑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钢筋处理方面,后浇带处的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绑扎或焊接,保证钢筋的位置、间距和锚固长度符合规范,同时要注意保护钢筋,避免其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损伤;混凝土浇筑时,要控制浇筑速度和高度,采用合适的振捣方式确保混凝土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对于微膨胀混凝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方法进行养护,以充分发挥其膨胀性能;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做好成品保护工作,防止后浇带部位受到碰撞、踩踏等破坏。

2.3 施工完成后的处理阶段

施工完成后的处理阶段同样不可忽视。后浇带封闭后,要及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养护时间应满足规范要求,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洒水等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促进混凝土强度增长;对后浇带部位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若发现裂缝、孔洞等质量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修补措施;同时,做好施工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包括后浇带的施工记录、材料检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为工程验收和后续维护提供依据。

3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1 存在的问题

目前,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存在诸多问题。在设计方面,部分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设计不够细致,未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导致后浇带的位置、宽度等参数设置不合理,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不规范现象,如模板支设不牢固、钢筋绑扎不符合要求、混凝土浇筑和养护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会降低后浇带的施工质量,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在施工管理上,对后浇带施工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控制措施,施工人员质量意识淡薄,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同时,后浇带封闭时间把控不当,过早或过晚封闭都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3.2 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在设计环节,设计单位要加强对工程的调研和分析,结合工程地质条件、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后浇带的各项参数,并在设计图纸中明确施工要求和质量标准;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规范模板支设、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施工操作,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管理方面,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后浇带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严格执行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合理确定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应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且混凝土收缩基本稳定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封闭。

3.3 保障措施

为确保混凝土后浇带施工优化策略的有效实施,还需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工程的管理和协调,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做好技术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明确各方责任;监理单位要切实履行监理职责,加大对后浇带施工的监理力度,对关键工序和环节进行旁站监理,严格把控施工质量;施工单位要加大对后浇带施工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活动,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水平。

结束语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对保障建筑结构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其理论基础、施工流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和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后浇带施工质量。在未来的住宅建筑工程建设中,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建筑工程发展的需求,为打造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住宅建筑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聂小笋. 住宅建筑工程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研究[J]. 居舍,2025,(19):50-53.

[2] 汪 朋 . 住 宅 建 筑 工 程 混 凝 土 后 浇 带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居舍,2024,(33):28-31.

[3]范舜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24,(3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