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高汝东
塔里木大学 新疆阿拉尔 843300
引言
伴随产业升级加速和技术迭代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凸显。《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明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亟需打破传统育人壁垒,探索校企协同新范式。本文立足产教融合视角,聚焦模式创新关键环节,力求为提升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提供实证依据。
一、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协同开发模块化课程
传统高校课程有时和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正“管用”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把课程体系“盘活”,让企业深度参与进来,共同设计教学内容。这不再是简单的企业提需求、学校照单开课,而是双方真正“坐下来”,像搭积木一样,根据行业动态和岗位核心能力,灵活组合和更新教学内容。
以某高校的智能制造专业为例:过去课程偏重理论,学生学了却不太会解决工厂里的具体问题。现在,学校联合几家领先的智能工厂企业,共同开发了一套“活”的课程单元:1.基础打底阶段:学校负责讲透自动化原理、控制理论等基础知识。2.实战技术阶段:企业工程师带着工厂里正在用的“真家伙”——比如“数字孪生”技术(在电脑里模拟和优化整个生产线),走进课堂,手把手教学生如何搭建模型、分析数据、预测设备故障。这部分内容完全根据企业当前的技术应用来设置。3.综合演练阶段:双方共同设计一个“迷你产线优化”项目。学生分组,运用前两个阶段学到的知识,在模拟或真实的小型产线上,尝试解决一个企业实际遇到的效率提升问题。企业导师全程参与指导与评价。
这种重构的核心在于“协同”与“动态”。课程内容不再是固定的“套餐”,而是可以根据技术发展和企业新需求,像更换积木块一样,及时调整“实战技术”和“综合演练”的具体内容。企业不只是提供实习岗位,而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把最鲜活的生产实践和技术难点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1]。学生学到的,就是企业当下正在用、未来需要的真本领,有效弥合了从课堂到车间的鸿沟。这才是产教融合下课程体系重构的深层价值——培养真正“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二、平台机制创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与创新中心
产教融合要见实效,关键在于搭建能真正“拧成一股绳”的平台。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和创新中心,就是这种机制创新的核心。它不再是学校单方面输出知识,也不是企业偶尔来场讲座,而是双方深度绑定、共同投入、共享成果。
核心在于“共同”二字:1.共同规划:不再是学校闭门造车设置专业。比如,某高校与区域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双方一起分析行业未来 3-5 年急需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研发和智能驾驶测试人才缺口,据此精准设定培养方向和招生规模。2.共同开发:课程内容由企业工程师带着真实项目难题进课堂。学院里直接引入企业最新的电池测试平台和仿真软件,学生学的、练的,就是企业当下正在攻关的电池热管理算法优化问题。教材不再是陈年旧案,而是鲜活的行业“病历本”。3.共同育人:师资是“双聘制”。企业资深工程师常驻学院,带着学生“跑数据”、“调参数”;高校教授也定期去企业解决实际技术瓶颈。学生在创新中心参与的真项目,可能就是下一代车型的某个模块开发,是真刀真枪的历练场。4.共同评价:学生毕业合不合格,企业说了算。能否独立完成某个产线故障诊断?能否优化某个控制流程?企业的评价标准直接融入考核体系,确保输出的人才能立刻“上手”。
创新中心是“练兵场”更是“孵化器”:它不仅是教学实验室的升级版,更是一个小型的技术中试站。围绕新能源汽车的痛点,比如充电效率提升,校企导师带着学生团队在这里尝试新方案、测试新器件。有价值的成果,企业直接投入转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从想法到产品的完整链条,创新思维和工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三、师资队伍转型:构建校企互聘互通的“双师型”团队
产教融合要见实效,“谁教”很关键。构建校企互聘互通的“双师型”团队,核心在于打破身份和场景的围墙,让人才在真实产业熔炉里锻造。
关键在于“真融通”:1)企业专家“真教”:不是客串,是担纲。比如某高校与电池企业深度合作,企业顶尖热管理工程师带着最新电池包(甚至烧焦的故障件)进课堂,全职负责《电池热安全》核心课。学生分析的案例,就是企业正在攻克的散热难题;2)高校教师“真练”:不只是调研,是扎根产线。合作专业的教授每年必须深入企业研发一线,带着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如电池快充温升控制。企业棘手的技术瓶颈,就是他们的攻关课题;3)评价“真互通”:企业工程师的教学成果纳入其晋升考核;高校教师的产业实践算作重要业绩。学生答辩时,企业导师会问:“你的散热方案,成本增加多少?产线好操作吗?”——评价直指应用核心[2]。
这种“双师”互动,不是叠加,而是化学反应。企业专家在教学中系统化经验,高校教师在实战中更新理论。学生则在“真刀真枪”的环境里,练就市场急需的真本事——既懂原理,更会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产教融合在“人”上的破局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是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两张皮”困局的关键路径。课程动态协同、平台实体共建、师资双向赋能三大创新实践,有效促进了教育要素与产业资源的深度耦合。其核心在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育人过程与生产实践的全程融通。该模式为高校培养契合产业前沿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勇.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58-60.
[2]胡涛,余万,苏华山,等.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1)[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