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优化

作者

程训鲁

身份证号:370826198811106819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整合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决策、精准控制与高效运行,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凭借其在电力驱动、自动控制、系统监测等方面的优势,是智能制造生产线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的重要支撑。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多个工位需协同完成复杂产品的生产任务,各工位之间存在物料传输、信息交互与工序衔接等紧密联系,多工位协同控制的效果直接影响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运行稳定性。但随着产品个性化需求增加与生产工艺复杂度提升,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面临诸多难题。传统的控制算法在应对多工位任务动态分配、设备故障干扰、复杂工况变化时,存在响应速度慢、协同精度低、适应性差等问题,导致生产线出现产能浪费、设备空转、产品质量波动等现象。

1.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的难点与需求分析

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存在诸多难点。从任务层面来看,生产任务具有多样性与动态性特点,不同产品生产工艺不同,各工位任务分配与执行顺序需灵活调整;且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订单变更、紧急插单等情况,要求控制系统具备快速重新规划任务的能力。设备层面,生产线包含多种类型设备,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导引车(AGV)等,各设备动力学特性与控制要求差异大,设备间存在强耦合关系,一个工位设备运行状态变化可能影响其他工位,增加协同控制难度。此外,生产环境复杂多变,设备故障、物料短缺、外界干扰等因素会破坏生产线的正常协同,传统控制算法难以快速有效应对这些突发状况。为满足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效稳定运行需求,多工位协同控制需实现任务的动态优化分配,确保各工位负荷均衡;具备快速响应能力,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提高协同精度,保障产品加工质量;同时降低能耗,实现绿色生产,这对控制算法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基于智能算法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优化设计

为解决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难题,基于智能算法对控制算法进行优化设计。引入遗传算法(GA)进行多工位任务的全局优化分配,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利用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在复杂解空间中搜索最优任务分配方案,根据各工位设备加工能力、任务优先级等因素,实现任务的合理分配,提高生产线整体效率。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IPSO)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粒子群优化算法模拟鸟群觅食行为,通过粒子间信息共享与迭代更新寻找最优解,改进后的算法增强了全局搜索与局部寻优能力,可根据生产线实时状态,优化设备的速度、加速度、加工参数等,减少设备空转与等待时间。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实现多工位协同的动态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基于生产线的动态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各工位的运行状态进行预测,并通过滚动优化生成控制策略,能够提前应对生产过程中的干扰与变化,保证各工位协同的稳定性。同时,设计多工位协同控制的信息交互机制,通过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技术实现各工位设备间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共享,为控制算法提供准确的运行信息,确保控制指令的精准执行。

3.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优化的仿真验证与效果分析

为验证优化后的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有效性,利用 MATLAB/Simulink等仿真软件建立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仿真模型。根据实际生产线设备参数、生产工艺与任务需求,设置仿真模型的设备单元、控制模块与任务流程。在仿真过程中,模拟多种工况,如正常生产任务执行、紧急订单插入、设备突发故障等,对比优化前后控制算法的运行效果。通过采集各工位设备的运行时间、生产效率、能耗数据以及产品合格率等指标,对算法性能进行量化分析。仿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控制算法使生产线任务平均完成时间缩短了 20% ,设备整体利用率提高了 18% ,能耗降低了15% ,在紧急订单插入与设备故障情况下,能够快速调整任务分配与控制策略,维持生产线稳定运行,有效提升了多工位协同控制的效率与稳定性,验证了算法优化设计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优化的应用价值与发展趋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优化后的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相结合,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从生产效率角度,优化算法实现了任务高效分配与设备精准控制,减少了生产周期与资源浪费,提高了生产线单位时间产出;在产品质量方面,精准的协同控制保障了加工精度与工序衔接质量,降低了次品率;从成本控制来看,能耗降低与设备高效运行减少了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经济效益。随着 5G、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智能制造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优化将朝着更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5G 技术的高带宽、低时延特性,可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高速传输,为控制算法提供更丰富准确的信息;物联网技术能实现设备的全面互联与智能感知,促进控制算法与生产系统深度融合;数字孪生技术可构建虚拟生产线模型,通过仿真优化为控制算法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多工位协同控制水平,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次发展。

结束语: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多工位协同控制算法进行优化研究,分析了控制难点与需求,设计并验证了基于智能算法的优化控制方案。研究表明,优化后的算法有效提升了生产线多工位协同控制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算法实时性与复杂场景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新兴技术,深化算法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优化算法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中的广泛应用,助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悦,姜宏亮,姜鹏,等.面向智能制造的分段小组立工位制节拍化生产模式[J].船舶与海洋工程,2020,36(03):61-67.DOI:10.14056/j.cnki.naoe.2020.03.012.

[2]任芸丹,林杰.面向智能制造多工位高效取放机构设计与制造[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11):65-68.DOI:10.19287/j.cnki.1005-2402.2019.11.012.

[3]刘锡朋,王国辉,何川.面向智能制造的多工位自动生产线物流控制技术[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8,39(08):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