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保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

作者

李源

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榆横发电厂 陕西省榆林市 719000

中图分类号:X5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环境出现问题是许多因素导致的,传统的环境治理方法无法从源头上解决。在此背景下,必须要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促进环境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城市环境管理进入智慧化、信息化管理阶段。智慧环保应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建立现代化的环保体系,加强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多方面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开展针对性自理,促进智慧环保模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 环保管理技术创新策略

1.1 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具有重金属耐受性和转化能力的特定菌株进行污染治理。通过实验室驯化和野外分离获得的铅硫杆菌、镉螯合芽孢杆菌以及砷氧化菌展现出优异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先在专用培养基中活化和扩繁菌株,确保足够的菌体数量。随后,采用定点注射方式将活化的菌液注入污染土壤,并通过环境调控系统维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及 pH 值,为微生物的生长和降解过程创造有利条件。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检测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活性[1]。针对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效率不足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优化工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造菌株,强化金属结合蛋白的表达,重金属吸附能力提升 40% 。同时,在培养基配方中添加特定的有机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显著提高了菌株的存活率和活性。在施用工艺方面,改进了传统的单点注入方式,采用网格式多点注入技术,确保菌株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1.2 理化科学技术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生产力带来了质的飞跃,在这一过程中,理化科技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监测能力。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和动态压模监测技术作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两大核心技术,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活动在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废气、废水的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为有效解决这一挑战,必须对二次污染进行严格的监控与全面精准地监测,同时这也是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核心使命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动态压模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对水体的各种性质进行全面、细致的监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水质的状况,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2]。而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则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对大气中污染气体的光谱分析,能够迅速准确地定位污染源,为社会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1.3 3S 技术

3S 技术是一种统称,具体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卫星遥感(Remote Sensing,RS)的统称。GPS 技术也可被称为卫星导航系统,利用独特的导航和通信功能定位各种观测区域,将其应用在环境监测领域、大地测量领域等具有较好效果。GIS 技术是一种使用方法分析地理模型的地理信息系统。其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地理信息,在科学和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3]。RS 技术也可被称为遥感技术,使用安装在遥感设备上的传感器来接收观测对象的远程属性数据。其可以使用多个传感器来传输控制观测数据并与之进行交互。总而言之,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应用3S 技术,建立基于知识的智能环境管理系统,确保了环境监测的有效实施,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环保工作的智慧化开展。

1.4 纳米材料强化技术

纳米材料强化技术采用改进的液相还原法合成纳米零价铁颗粒,获得平均粒径为30nm 的反应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首先对纳米零价铁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以提升其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稳定性和分散性[4]。通过专门设计的注入系统将改性后的材料输送至污染区域,利用纳米材料的还原性能实现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原位固定。材料注入后,建立了系统的监测网络,跟踪污染物的转化过程和迁移规律。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温度、pH值等工艺参数,使纳米零价铁粒径保持在最佳范围,确保较大的比表面积。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进行表面修饰,成功解决了纳米颗粒易团聚的问题,材料分散性提高 300% 。

2 环保管理技术的应用案例

2.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某市市针对其城市中的黑臭水体,采取了一项创新的治理策略,即引入高效降解微生物菌群。这一举措源于对水体污染根源的深刻理解与科学分析。治理前,该区域水体状况恶劣,COD 严重超标,高达 200mg/L 以上,远超健康水体的标准;水体几乎不透明,透明度不足 0.2m ,难以见到水底的生物活动;同时,溶解氧含量极低,几乎为零,表明水体中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项目团队精心培育了具有强大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群,并根据水体体积、污染程度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精确计算出所需的投放量———约 0.1kg/m2 。这一科学投放量确保了微生物能够在水体中迅速繁殖并形成优势种群,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数月后,水体质量显著改善,COD 大幅下降至 40mg/L 以下,达到地表水 V 类水标准;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达到 1m 以上,恢复了清澈见底的景象;同时,溶解氧含量也恢复到了健康水平,为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 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某污水处理厂,作为污水处理的核心设施,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保护挑战,毅然启动了提标改造工程。此次改造的核心在于引入并优化粉末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这是一项在国内尚属前沿的技术。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在环保领域的深厚积累,为该项目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优化,团队成功掌握了粉末活性炭的最佳吸附条件与再生技术,实现了对污水中复杂污染物的深度净化[5]。高温活化再生技术的突破,更是让活性炭的循环利用成为可能,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展现了绿色环保的核心理念。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其出水水质不仅稳定达到了地表水 IV 类标准,部分指标甚至超越 III 类标准,成为了江流域水质改善的重要里程碑,为当地居民及下游生态环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3 结束语

生态环境管理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为了保证生态环保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必须全方位、深入地对生态系统及生物环境等重要元素进行严密监控。在此过程中,各种环保技术如微生物修复技术、3S 技术、纳米材料强化技术以及理化科学技术等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将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是技术革新的体现,更是我们环保能力持续增强的有力证明。

参考文献:

[1] 王利.环保设施安全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J].中国钢铁业,2022,(12):23-26.

[2] 徐锦梅. 污染治理中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

技,2022,3(23):19-21.

[3] 卢燕.浅谈新技术与新材料在环保设备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

新,2022,35(06):70-72.

[4] 赵启.环保高压开关技术和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J].高压电器,2022,58(10):16-24.

[5] 厉华杰.科技保险对企业环保技术创新的助推效应[J].现代企业,2022,(0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