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 项目全周期造价管控中的政府付费机制优化设计
陆倩
身份证号:130682199608193769
PPP(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整合资源,在基建、公共服务等领域作用重要。在 PPP 项目全周期造价管控中,政府付费机制是连接双方的关键纽带,影响项目投资决策、建设成本控制和运营服务质量。合理的付费机制可保障社会资本方回报、提高其积极性,助政府高效用财、降低风险。但我国当前PPP 项目政府付费机制存在问题,如付费基数确定不科学、付费调整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与付费挂钩不紧密,阻碍造价管控和模式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政府付费机制优化设计研究,对规范项目运作、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有重要现实意义。
1.PPP 项目全周期造价管控中政府付费机制的现存问题剖析
在 PPP 项目全周期造价管控中,政府付费机制存在多方面问题。前期规划阶段,付费基数确定缺乏科学依据,部分项目在确定可用性、使用量或绩效付费基数时,未充分考虑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预期收益和市场风险等,导致基数过高或过低,过高加重政府财政负担,过低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方。建设实施阶段,付费调整机制不完善,因项目建设周期长,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上涨、政策法规变化等影响,现有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及时性,无法应对成本变化,易引发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争议,影响项目进度。运营维护阶段,绩效考核与政府付费关联度不足,多数项目虽有考核制度,但指标设置不细化、量化,标准模糊,付费与服务质量脱钩,社会资本方可能降低运营维护标准,影响公共服务质量,政府难以有效约束。此外,付费机制在风险分担上不合理,部分项目将过多风险转移给社会资本方或分担不明确,影响项目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基于全生命周期的 PPP 项目政府付费机制优化策略
为解决现存问题,基于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特点,提出政府付费机制的优化策略。在前期规划阶段,科学确定付费基数。可用性付费基数应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以及市场调研数据,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成本、合理利润率、融资成本等因素,采用成本加成法、收益现值法等科学方法进行测算,并通过竞争性招标等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确保基数的合理性。使用量付费基数需准确预测项目运营期间的服务使用量,结合行业标准、历史数据以及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进行估算。绩效付费基数应围绕项目预期服务目标,设置明确、可量化的绩效指标,根据指标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以此确定基数。建设实施阶段,完善付费调整机制。建立动态的价格调整模型,将原材料价格指数、人工成本指数、通货膨胀率等与项目成本密切相关的因素纳入调整范围,明确调整周期和调整公式,当相关因素波动超过一定阈值时,自动触发付费调整程序,确保政府付费能够合理反映项目成本变化。同时,针对政策法规变化、不可抗力等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调整方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运营维护阶段,强化绩效考核与付费挂钩机制。细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安全管理、公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设置具体、可操作的考核指标,如公共交通项目的准点率、故障率,污水处理项目的水质达标率等。根据考核结果实行阶梯式付费,对于达到或超过考核标准的,给予奖励性付费;未达标的,则扣除相应费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社会资本方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合理划分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风险,明确各阶段风险分担原则和比例,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3.PPP 项目政府付费机制优化的实施保障措施
PPP 项目政府付费机制优化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保障措施。在制度层面,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明确 PPP 项目政府付费机制的基本原则、内容和程序,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权利义务,为付费机制优化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健全政府付费监管制度,加强对政府付费过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规操作和腐败行为发生。在技术层面,构建 PPP 项目全周期造价管控信息平台,实现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为政府付费基数确定、调整以及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项目成本和收益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测,提高付费机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人才层面,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培养既懂 PPP 项目运作,又熟悉造价管理、财政金融的复合型人才,为政府付费机制优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参与付费机制设计和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政府付费机制优化设计的案例验证与成效分析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 PPP 项目为例,对政府付费机制优化设计方案进行实践验证。该项目原付费机制存在付费基数过高、调整不灵活、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大,项目运营效率低。采用优化后的政府付费机制,在前期规划阶段,重新测算可用性付费基数,结合项目实际建设成本和合理收益,降低了基数标准;建设实施阶段,引入价格调整公式,将原材料价格、电费等纳入调整范围,每季度根据指数变化进行付费调整;运营维护阶段,细化绩效考核指标,将水质达标率、设备完好率等与付费紧密挂钩,实行奖惩分明的付费制度。优化后,项目运营成本降低了 15% ,政府年度付费减少了 12% ,同时污水处理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公众满意度提高。案例表明,优化后的政府付费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政府财政风险,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的共赢,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科学合理的政府付费机制是实现 PPP 项目全周期造价有效管控的关键。然而,当前 PPP 项目实践环境复杂多变,政府付费机制优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政策法规适应性、利益协调难度等。未来需持续关注 PPP项目发展动态,不断完善政府付费机制,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PPP 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珍珍,丁文,张亚东.基于BIM 的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控分析[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5,(01):52-55.
[2]戴道璋.建筑工程项目全周期工程造价管控策略研究[J].城市开发,2024,(13):164-165.
[3]付波.基于政府付费的 PPP 项目绩效管理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20.DOI:10.27135/d.cnki.ghudu.2020.0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