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隧道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

作者

景冬波

天津市 300300 身份证号码:610526199002051318

一、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的首要原则,贯穿于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全过程,需保证结构在承受各类荷载时不发生破坏或过度变形。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围岩的稳定性、荷载的不确定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临时受力状态,通过合理的结构强度与刚度设计,使衬砌能够抵御围岩压力、地下水渗透压力、地震荷载等作用。同时,需预留一定的安全储备,以应对地质条件突变、施工误差等突发情况,确保隧道施工阶段的结构稳定和运营阶段的长期安全,避免因衬砌失效引发坍塌、渗漏等事故。

(二)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经济性原则要求优化设计方案在材料消耗、施工成本、维护费用等方面实现合理控制,以提高工程的整体效益。通过优化结构尺寸、减少材料浪费、简化施工工艺、缩短工期等方式,降低工程总造价。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成本增加,如不必要的材料强度提升或结构厚度增加;同时也要防止为追求低成本而牺牲结构安全性能,需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程的可持续性。

(三)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强调衬砌结构需适应隧道的使用功能、环境条件及后期维护需求。不同用途的隧道对衬砌有不同要求,如交通隧道需考虑车辆振动对衬砌的长期影响、洞内通风与照明设施的安装空间;水利隧道需注重防渗性能和抗冲刷能力;矿山隧道则需适应频繁的爆破振动和腐蚀性环境。同时,衬砌结构需适应地质条件的变化,在软弱围岩、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等特殊环境中,应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确保结构能够长期稳定发挥作用,满足隧道的使用需求和维护便利性。

二、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方向

(一)结构形式优化

结构形式优化是衬砌设计优化的核心内容,需根据隧道的地质条件、跨度大小、使用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以实现受力合理与施工便捷的统一。常见的衬砌结构形式包括整体式衬砌、复合式衬砌、装配式衬砌等。整体式衬砌整体性好、防渗性能强,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好、对防水要求高的场景;复合式衬砌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组成,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适应复杂围岩条件,初期支护快速控制围岩变形,二次衬砌提供长期安全保障;装配式衬砌通过工厂预制构件、现场拼装施工,具有施工效率高、质量易控制的特点,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建造。结构形式优化需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评估不同形式的受力特性、施工难度和经济性,选择既能满足受力要求又便于施工的最优形式。

(二)材料配比优化

衬砌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质量、耐久性和经济性,材料配比优化需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环境要求及施工条件确定合理的材料组成,以实现材料性能的最大化利用。混凝土是衬砌的主要材料,其强度、抗渗性、抗裂性、耐久性等性能需通过优化水泥品种、骨料级配、掺合料种类及用量等配比参数来实现。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隧道,可采用纤维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轻质混凝土等特种材料增强性能,如纤维混凝土可提高抗裂性,高性能混凝土可提升耐久性。钢材的选择需考虑强度与韧性的匹配,确保在受力过程中不发生脆性破坏,同时需根据环境条件选择耐腐蚀钢材或采取防腐处理。材料配比优化还需兼顾施工性能,如混凝土的流动性、凝结时间需适应施工工艺要求,避免因材料性能不佳影响施工质量。

(三)构造细节优化

构造细节优化是提升衬砌结构性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关键部位的构造设计改进,弥补结构薄弱环节,增强整体协同性。接缝是衬砌结构的薄弱环节,需通过优化接缝形式(如平缝、企口缝、榫接缝等)、设置密封装置(如止水带、密封胶)、增加连接钢筋等方式,防止地下水渗漏与结构变形,确保接缝处的强度和水密性。配筋布置需根据结构内力分布情况,采用合理的配筋形式(如单层配筋、双层配筋),合理确定钢筋的数量、间距与走向,使钢筋能够有效承受拉力与剪力,避免配筋不足导致的结构开裂或配筋过剩造成的材料浪费。防渗构造设计应结合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形成 “防、排、截、堵” 相结合的完整防渗体系,包括防水层材料选择与铺设方式、排水孔布置密度与坡度、止水构造设置等,保障衬砌结构的干燥与稳定。

三、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技术应用

(一)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通过建立衬砌结构与围岩的力学模型,借助计算机软件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结构受力、变形及破坏过程,为优化设计提供量化依据。利用有限元、边界元、离散元等数值方法,可深入分析围岩压力传递路径、衬砌内力分布规律、结构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不同参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结构尺寸、材料参数、荷载条件等进行多方案模拟对比,能够快速筛选出最优设计方案,减少物理试验的成本与时间。数值模拟技术还可预测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退化趋势,如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为耐久性设计和维护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二)力学分析技术

力学分析技术是衬砌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通过对结构进行系统的力学计算与分析,明确结构的受力状态、安全储备及优化空间。静力分析主要计算结构在永久荷载(如自重、围岩压力)与可变荷载(如车辆荷载、温度应力)作用下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与变形(位移、应变),验证结构的强度、刚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动力分析则考虑地震、爆破、车辆振动等动态荷载对结构的影响,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抗冲击能力及疲劳寿命。力学分析需结合结构的实际受力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连续介质力学方法适用于整体结构分析,断裂力学方法适用于裂缝扩展分析,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为结构参数的优化提供可靠的力学依据。

(三)动态调整技术

隧道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际情况可能与设计预期存在差异,动态调整技术可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对衬砌设计进行实时优化,实现设计与施工的动态协同。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布设监测点,对围岩变形、衬砌应力、渗水量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结构的受力变化情况和围岩的稳定状态。当监测数据显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如围岩压力大于预期、变形速率过快等,需对衬砌的结构形式、尺寸、材料强度、配筋量等进行针对性调整,使设计方案更符合实际工程条件。动态调整技术体现了 “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的理念,能够有效应对地质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与结构性能。

结束语

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是提升隧道工程质量与效益的关键环节,需在严格遵循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从结构形式、材料配比、构造细节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并充分应用数值模拟、力学分析、动态调整等先进技术,实现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未来,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隧道衬砌结构优化设计将更加注重与施工过程的深度融合、与监测数据的实时联动,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设计方案的自动化优化与动态更新。

参考文献:

[1] 任瑞刚 . 隧道衬砌混凝土拌合物高流动性优化设计研究 [J]. 价值工程 ,2024, 43 (06): 39-41.

[2] 刘璟铮. 隧道衬砌切割机械臂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D]. 石家庄铁道大学 , 2023.

[3]蔡茂盛. 隧道衬砌台车结构的优化与设计[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 (10):3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