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科技与瑶绣传承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作者

邓敏菊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513200

一、引言

瑶族刺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瑶族千年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智慧。然而,当前瑶绣技艺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随着越来越多的瑶族青年外出务工,传统技艺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凸显,“年轻人不会绣、不愿绣”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困境揭示了单一技艺传承模式的局限性,急需探索创新教育路径。

与此同时,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提出推动“课堂革命”,要求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尤其强调通过跨学科融合与技术赋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痛点。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提出将信息科技课程与瑶绣制作工艺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其创新价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如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保存和分析瑶绣纹样;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二维码、网站、电商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三是借助教育理论指导实现知识建构与技能转化的统一。

二、教学实践设计与实施

(一)第一阶段:瑶绣纹样数字化与作品制作

1. 瑶绣纹样采集与分析

学生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及图像处理软件(如 Adobe Illustrator)收集瑶绣典型纹样,参照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团队建立的 300 种纹样数据库标准,按几何类、动植物类、宗教符号类进行归类。通过边缘检测算法提取轮廓特征后,引导学生分析纹样的文化隐喻。例如,八角花纹象征太阳崇拜,马尾纹再现瑶族迁徙史上的马队形象。这一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图像处理技术(如矢量图转化、色彩分离),更深化了其对文化符号的理解。

2.AI 辅助设计实践

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利用 StyleGAN 模型生成新纹样。学生将采集的纹样数据集输入系统,通过调整参数生成既保留传统特征又具现代感的创新图案[1]。例如,一组学生融合“龙犬纹”(瑶族图腾)与几何艺术风格,设计出适合年轻人群体的潮流纹样。技术学习重点包括:数据集标注规范、模型训练流程、生成结果评估。此举呼应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创造性转化理念,使传统工艺在技术创新中获得新发展。

3. 实体绣品制作

学生将数字设计转化为实物作品,需经历“图案转印—线材选配—手工刺绣”流程。教学中邀请瑶寨绣娘潘炳维通过视频连线示范“反面绣”等绝技,学生同步记录针法要点并拍摄制作视频。完成的作品需包含传统技法(如十字挑花)与创新元素(如荧光绣线),体现“技艺传承”与“个性表达”的平衡。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材料工具应用能力及工艺实践素养,为二维码铭牌提供内容载体。

(二)第二阶段:二维码铭牌设计与制作

1. 文化元素编码

学生为绣品创建数字档案,包含:纹样来源、制作过程视频、绣娘故事、文化寓意文本。使用草料二维码平台(mh.cli.im)生成基础二维码后,需解决关键问题:如何平衡艺术性与识别率?通过QR Code Monkey 工具进行美学优化,具体策略包括:

形状定制:将标准方形码点改为瑶绣常见的圆点图案

色彩融合:采用瑶绣传统红、黑、金三色渐变,对比度保持在 70% 以上保障可扫描性

Logo 植入:中央嵌入“龙犬图腾”简化图标,尺寸控制在二维码总面积15% 以内以防干扰识别

2. 铭牌实体制作

使用牛人设计在线工具(niurensheji.com)生成铭牌初稿,结合数控雕

刻技术加工成品。学生需完成:

材料选择:选用竹质基板呼应瑶族居住环境特色结构设计:分层雕刻二维码凸纹,表面覆盖半透明绣纱模拟刺绣质感信息整合:在二维码周边雕刻纹样名称、瑶语发音等关键信息

(三)第三阶段:瑶绣文化网站建设

学生分组开发瑶绣文化网站,实现从个体作品展示到系统文化传播的升级。开发过程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分三个模块推进:

1. 文化展示模块

前端设计需体现民族美学特征。学生使用 CSS 民族风格组件库(如“彩云中国色”配色方案),并实现以下功能:

1.1 纹样交互展示:基于 Three.js 的 3D 旋转查看器,可放大观察针法细节

1.2 地理溯源系统:集成地图 API 标注瑶绣地域流派,如连南“马头冠”纹与桂北“盘王印”对比

1.3 传承人口述史:嵌入绣娘访谈视频,含字幕及关键词索引

2. 电商功能模块

模拟桂林航院团队开发的“瑶绣智慧电商系统”,重点构建:

2.1AI 数字人导购:使用百度数字人平台生成“小瑶”形象,24 小时讲解产品文化背景

2.2 定制化服务接口:用户上传图案可自动生成瑶绣风格设计稿

三、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信息科技与瑶绣工艺的跨学科融合,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探索出新路径。通过教育理论的科学指导,瑶绣作品制作、二维码铭牌设计和网站开发三大实践环节形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在“技术赋能文化”的真实项目中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未来发展方向可从三方面深化:

技术维度:开发VR 瑶绣体验课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不同地域流派的刺绣环境

课程体系:构建 K-12 贯通的瑶绣跨学科课程群,小学侧重纹样认知游戏,初中深入电商系统开发

社会协同:建立“学校 - 瑶寨 - 企业”三方合作平台,使学生的网站作品接入真实电商环境。

当千年织绣工艺遇见信息科技,不仅绽放出文化传承的新光芒,更照亮了跨学科教育的创新之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青年一代成为非遗的守护者与创新者,这正是“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最佳注解。

参考文献:

[1] 钟柏昌,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以何生成教育

[2] 李锋, 单元视角下的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

[3] 程诚, 初中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4] 赵莹莹 , 核心素养导向的人工智能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型构建与效果评估——以“保护北京雨燕”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