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张萍
井冈山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是一门集语言、文化、历史等多项元素于一体的综合类课程,它不仅是高考核心科目之一,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以及培育学生健康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因此,针对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参与课堂互动不积极等问题,教师要转换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创设情况等方式落实读写结合教学,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帮助。
一、以读促写,提升学生语言建构能力
限制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的匮乏以及词语等素材积累不足,这会导致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难以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也难以准确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对此,教师要从阅读教学开始,带领学生学习不同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历史背景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和灵感。
以教学《故都的秋》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感悟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节后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让学生结合所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以及词汇等内容将自己记忆中的秋天表现出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安排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夏意犹未尽,忽觉秋已来”我校将开展“秋日印象”征文活动,向广大师生征集围绕《故都的秋》而创作的散文、诗歌等题材文章,请大家踊跃投稿;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对于秋天的理解和感悟,比如毛主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或者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表达时间,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再然后,教师要利用一到两个课时展开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秋天清、净、悲凉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课文精致细腻的悲凉美,以此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最后,教师再利用剩余课堂时间布置写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选择写作方向,以此来让学生利用课上或者课下空闲时间完成作文并投稿。
二、以写带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读写结合教学理念可以理解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共同进行,也可以理解为两者交替进行。对此,教师可以按照“读→写→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结构,以此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以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完成“以写带读”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写作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学们,今天中午食堂的大米饭可真香啊,你们都吃饱了吗?说到大米你们想到了谁?(给出 1 分钟时间让学生回答)如今袁隆平院士已经离开我们四年多了,可是他留下的杂交水稻却一直在陪伴着我们并且帮助我们长大成人。如果让你为袁隆平爷爷写一篇颁奖词,你会怎么写呢?”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即刻进入学习思考状态;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创作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总结本文语言特点并了解袁隆平院士的性格特点和高尚品格以及在水稻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修改颁奖词,鼓励学生学习袁隆平院士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三、读写练习,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教师需要正确认识读与写的关系,合理布置读写练习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及吸收优秀思想精神,为学生理解文章以及创作作文打好基础。
以教学“家乡文化生活”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乡文化生活的过去和现在”的课外调查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寻找并阅读本地文献资料,比如县志、村志等材料,或者向爷爷奶奶等长辈请教一些相关的信息,以此来了解家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然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并针对家乡某一习俗或某一人物写一篇作文,以此来让学生对家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物志、风物志、地方志等文体的写作方式,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写结合教学理念在高中教育阶段可以发挥出很好的教育效果。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执行教学改革政策,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积极运用读写结合教学优化教学活动,创建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实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共同发展的根本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琦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 [D]. 渤海大学 ,2023.
[2] 冯涛. 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7):30-32.
[3] 闫超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研究 [J]. 孩子 ,2020(20):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