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供应链金融产品对建筑行业赋能路径研究

作者

臧云飞

建发(青岛)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1 供应链金融产品类型及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模式

1.1 供应链金融产品类型

供应链金融产品作为一种创新型融资工具,其类型丰富多样,能够有效满足建筑行业各环节企业的资金需求。应收账款融资产品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保理等具体产品形式。应收账款质押融资通过将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给金融机构,获得一定比例的贷款额度;而应收账款保理则是由金融机构或保理商购买企业的应收账款,提供无追索权的融资服务。这两类产品操作流程相对简单,风险控制要点主要在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债务人的信用状况等方面。

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中,应收账款融资产品能够帮助上游中小企业盘活应收账款资产,缓解资金周转压力,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预付款项融资产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保兑仓融资通过仓储机构对货物实施监管,未来货权质押融资则以未来特定时间形成的货权为质押,为下游企业预付货款提供融资支持,从而锁定稀缺资源,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而存货融资产品则聚焦于企业持有的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动产,以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盘活大量沉淀的存货资产,优化库存结构与周转效率。

1.2 供应链金融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模式

建筑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核心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形成了行业生态圈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核心企业主导模式依托大型建筑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信用基础,为合作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核心企业掌握的交易数据和信用信息,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

金融机构主导模式则是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立足建筑行业供应链运作特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解决方案。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产品设计、资金定价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但也面临着如何深入了解行业运作规律、有效管控信用风险的难题。物流企业主导模式是近年来伴随物流行业专业化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模式,物流企业利用在货物运输、仓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优势,为承运货物的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盘活流动性资产。

2 供应链金融产品对建筑行业的赋能路径分析

2.1 优化资金配置,缓解融资难题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引入为建筑行业优化资金配置、缓解融资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供应链资源的有效整合,供应链金融产品恰恰能够充分发挥“资金池”的聚合效应。相较于单个企业分散申请贷款,整合后的资金规模更大、议价能力更强,有助于争取更优惠的信贷政策。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上游中小企业手中往往积压大量应收账款,资金周转受阻,而供应链金融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保理等方式,盘活了沉淀的应收账款资产,使企业获得充裕的流动性,加速资金循环[1]。供应链金融产品同时还能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受限于中小企业缺乏固定资产,而供应链金融创新地开发了预付款融资、存货融资等场景化产品,接纳了更为宽泛的质押品范围。中小企业可以利用采购合同、提货权凭证等申请融资,获得了与传统信贷渠道互补的新型融资方式,融资的可得性大幅提升。

2.2 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优势不仅在于破解融资可得性难题,在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供应链金融产品多以真实贸易为背景,重视交易数据、物流信息等“软信息”对企业信用的刻画。金融机构通过分析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交易对手的资质等,能够更全面地评估信用风险,减少对有形抵押品的依赖。而基于供应链的信任传导机制,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往往由下游核心企业背书,信用等级得以显著提升。因此,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众多中小企业无需缴纳高额的抵押品,即可获得相对优惠的信贷利率[2]。另一方面,规模化融资也是供应链金融的显著特点。金融机构面向一个供应链网络提供资金服务,将原本分散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批量获客、批量审批、批量发放,供应链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规模经济效益就越明显,融资成本也就越低。

2.3 加强风险管理,保障供应链稳定

供应链金融产品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将分散于各个企业的经营风险转化为供应链整体的联合管控,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是其基本思路。传统的信贷产品往往聚焦于单个企业的还款能力,借款企业是风险的唯一承担者。而供应链金融以产业链为基本视角,将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视为利益共同体 [3]。供应链各方基于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为贷款提供增信,实现风险分担。以应收账款融资为例 , 若中小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核心企业有义务以应收账款金额为限代为清偿,银行的风险敞口显著降低。基于产业链的相互保证,信贷产品嵌入了多方位的风险缓释因素。与此同时,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能够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为风险的实时监控、预警、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分析交易异常,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并与核心企业密切合作,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2.4 促进产业协同,推动行业升级

供应链金融产品通过加强产业链各方的协同配合,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战略合作是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基础,金融服务的嵌入进一步夯实了合作关系 [4]。以预付款融资为例,下游企业在签订采购合同、预付货款时,往往需要核心企业提供增信,只有双方达成长期合作共识,才能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而金融活动的开展,又倒逼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从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入手,提升供应链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上下游企业围绕供应链开展融资合作,原本松散的供应链网络日趋紧密,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晰,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数字化转型是供应链金融的另一发力点。金融科技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数据在供应链运作中的价值得以充分释放。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搭建产融结合平台,可以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透明化管理,提升协同效率。海量数据经过分析挖掘,又反哺到供应链优化、产品创新、精准营销等诸多领域,驱动行业加快向智能化、平台化、服务化方向升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供应链金融产品以其场景化、数字化、协同化等显著特点,为建筑行业破解融资难题、推动转型升级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应收账款融资盘活存量资产,预付款融资锁定稀缺资源,存货融资提升周转效率,而供应链各方基于真实交易形成的信任关系,共同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进一步夯实了产融结合的根基。在数字经济时代,供应链金融将持续发挥“产业新金融”的引领作用,依托金融科技手段重塑商业模式,深化产业链协同,成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开启行业转型升级的崭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刘晗曜 . 建筑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融资分析 [J]. 商讯 ,2025,(01):104-107.

[2] 秦颖 , 李松芷 . 供应链金融对建筑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 [J]. 工程经济 ,2024,34(02):46-54.

[3] 齐文 .TJ 基建公司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研究 [D]. 中央财经大学 , 2023.

[4] 温鑫 , 朱蕾 . 数字建造与建筑供应链金融能力提升 [J]. 施工企业管理 ,2022,(08):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