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戏剧教育赋能时代新人

作者

芦珊

河南大学河南戏剧艺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引 言

在文化强国战略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驱动下,戏剧教育因其综合性、实践性与情感穿透力,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推进 " 以剧铸魂 " 培养时代新人策略助力教育强省建设》,立足艺术教育的 " 堂台结合 " 特性,将红色剧目排演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起 " 剧目承载 " 课程体系。通过戏剧教育的三维创新策略体系,实现戏剧教育从技能传授向价值引领的范式转型,强化戏剧“以剧铸魂”育人使命,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 理想信念、根植爱国主义情怀和赓续红色血脉、打造课程思政项目,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表演艺术人才,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时代命题:戏剧教育的定位与升级

在 "Z 世代 " 成为教育主体的 2025 年,戏剧教育正经历从专业技能训练到价值引领的范式转型。《推进 " 以剧铸魂" 培养时代新人策略助力教育强省建设》的启动与研究,标志着艺术高等教育进入了价值重构的新阶段。当 ′′2 世代 " 成为高校主体,戏剧表演作为最具沉浸感的艺术形态,正以其独特的情感穿透力和文化承载力,成为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通过跨学科融合育人体系、神经科学视角下的表演训练革新、非遗戏剧数字化转化等创新策略,破解传统艺术教育“重技巧轻思想”“重传承轻创新”的双重困境,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提供实践路径,助力从“艺术教育大省”向“艺术教育强省”跨越。

二、创新路径:戏剧教育的三维创新策略体系

1. 范式转型:建构“三维融合体系”综合育人生态

突破传统戏剧教育“单一技能训练”局限,开拓跨学科融合路径,构建“横向学科交叉— 纵向链条贯通 — 立体平台支撑”的三维融合体系。横向整合文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资源,开设《戏剧与文化记忆》《数字舞台艺术》等交叉课程,培养学生“艺术 复合思维;纵向打通“剧本创作 — 舞台呈现 — 数字传播”全产业链,建立“项目工作坊+ 真实演出 + 文化研学”的实践机制,实现“课堂所学”向“舞台所用”的转化,立体搭建基础教学、实践创作、社会服务创新协同平台。

例如,洛阳师范学院构建的 " 三维课程体系 " 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基础层开设《艺术与科技》《戏剧社会学》等交叉课程,实践层设置 " 文化遗产数字化 "" 社会问题剧场 "等项目模块,创新层实施 " 跨学科毕设答辩 " 制度,要求作品兼具艺术水准与社会价值。近年来学生完成跨学科作品百余项,极大地提高了师生的综合能力。

2. 科学赋能:构建“认知 — 情感”双螺旋模型

基于演员“创作主体 — 创作工具 — 创作成果”三位一体的特殊性,对演员的培养与训练,除了常规的表演训练与剧目排练之外,还需更多科学的方法为之赋,比如可以能引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解析表演训练机制。研究发现,系统戏剧训练可使学生共情能力相关脑区活跃度大幅提升,如前岛叶皮层(共情中枢)活跃度提升 28%,杏仁核(情感调节中枢)响应速度加快 17%。基于此创新“情感锚定训练法”,形成“情感记忆唤醒 — 角色心理建模— 多模态表达强化”的三阶训练体系,有效提升学生情感表达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例如,大学跨学科研发的《演员情感表达的神经机制研究》项目,通过“表演训练数字化系统”开发的“演员情感认知评估平台”,运用眼动追踪、生理信号采集等技术实时监测表演中的情感投入度,建立个性化训练方案。例如在《红岩魂》排演中,通过分析学生饰演“江姐”时的心率变异性数据,针对性优化“刑讯场景”的情感表达层次,使观众情感共鸣度提升 40%。这种从“经验教学”到“精准培养”的转变,为戏剧教育注入科学基因。

3. 传统新生:探索戏剧“守正创新”文化转译路径

戏剧表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 Z 世代 “数字原住民” 的审美特征,正在不断通过形式创新、内容重构和传播方式等变革探索“守正创新”的文化转译路径,构建 “传统基因解码 — 现代语汇重构 — 沉浸式传播” 的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体系,力求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入现代审美与技术元素,使戏剧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

例如在 " 非遗活化 " 项目中,我校将豫剧程式化表演中的 “趟马”“水袖” 等经典程式转化为数字资产,结合街舞韵律重构动作逻辑,融入 AR 虚拟场景互动设计,创作的《穆桂英·AI》项目引发轰动。剧中穆桂英与虚拟 AI 助手 “小辕” 的跨时空对话,既保留 “巾帼英雄” 的核心精神,又以 “二次元” 视觉风格、电子音效编曲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传统文化从 “活起来” 到 “火起来” 的跨越,使传统文化在 Z 世代群体中获得新生。

三、以剧铸魂:红色基因传承的实施路径

在艺术高等教育中,通过戏剧表演实现 “以艺育人、以剧铸魂”,并借助堂台结合、项目承载等方式推动其发展,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道路。坚持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专业与思政互融合,以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剧目、构建红色课堂,彰显“以剧铸魂”专业特色,全面推动立德树人目标。

1. 红色剧目孵化:打造 “沉浸式精神课堂”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将责无旁贷的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所以,始终坚持把主题教育、爱国情怀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合理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构建 “理论筑基 — 实践淬炼 — 传播增效” 三阶递进式红色教育体系。

1.1 理论筑基:开设《艺术思政经典剧作分析》《艺术思政经典剧作分析》《红色经典剧作叙事研究》等课程,解析《江姐》《上甘岭》《红岩魂》等作品的精神内核。

1.2 实践淬炼:实施 “红色剧目孵化计划”,每学年重点排演一部红色主题剧目,让学生通过 “剧本研读 — 角色剖析 — 感受历史 — 致敬先烈 — 舞台呈现” 的深度参与艺术实践全过程,使学生在排练与演出的沉浸式体验中,挖掘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完成自我心灵的精神洗礼,达成“以剧铸魂”育人目的。

例如,红色剧目《草地夜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通过一老一少两位红军战士的生死情谊,展现出革命前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以及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剧中的老红军用生命不仅诠释了 " 革命理想高于天 " 的深刻内涵,更让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儿女曾经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而剧终时刻小战士继承遗志,庄严敬礼、继续前行的身影,象征着革命精神必将代代传承。

话剧《红岩魂》聚焦重庆解放前夕,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革命者在国民党大屠杀前24 小时的斗争。剧情以狱中策划越狱、传递重庆爆破情报为主线,展现江竹筠、陈然等先烈坚守信仰、舍生取义的壮举,穿插现代女大学生采访幸存者的叙事框架,串联起刘国鋕拒退党籍、小萝卜头牺牲等感人场面,将革命者的人性光辉与家国大义熔铸一体。全剧通过艺术化的呈现,将红岩精神升华为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图腾,既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当代人理想信念的一次深刻洗礼。

1.3 传播增效:为了推动“以剧铸魂”的育人实效,建立 “校园首演 — 省内巡演 — 云端传播” 的三级联动传播形式,比如原创艺术思政剧目《为真理而奋斗》,在完成校内首演后,在人民大会堂、省儿童剧院等针对其他高校进行公演,在腾讯视频、学校抖音等网络平台播出,点击观看量累计近 300 万,形成 “沉浸式精神课堂” 的辐射效应,真正落实教育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使命。

课程思政创新:构建 “四融合” 育人平台

突破 “课程思政” 单向灌输模式,打造 “专业 — 思政 — 实践 — 传播” 的深度融合,即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课堂教学与舞台演出、校内实施与校外推广的 " 四维度立体化” 育人平台。力争打造出更多集思想性、政治性、专业性、艺术性巧妙融合的原创作品,打造成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教学成果。以艺术思政的项目化教学彰显堂台结合,以训铸能的特色,全面提升思想品格、教育教学与专业水平的融合,形成 " 创作即受教、观演皆育人" 的良好效应,完成教培根铸魂的使命。

2.1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将思政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中,引领学生传承理想信念的火种、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艺术思政剧目的排演过程,可以让广大师生以史为鉴,充分感受到百年党史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也是一部充满了腥风血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从中汲取营养、凝聚奋进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恪守为民初心,勇担时代使命。

2.2 理论研究与教改实践相融合:艺术教育是的实践性非常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实现理实一体化,才能知行合一。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担当和育人情怀;要切实把理想追求和道德诉求转化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德塑人的育人实践;要真正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艺术创作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环节,真正实现三全育人实效。

2.3 课堂教学与舞台演出相融合:坚定不移地进艺术教育“堂台结合”与“以训铸能”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项目承载”教学创新模式。

推进模块化课程架构,建立 " 基础训练 - 剧目排练 - 舞台实践" 三级递进教学体系,以真实演出项目或主题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内容,如开发《沉浸式戏剧创作》《爱我中华剧目创编》等。通过构建 " 课程项目化、教学场景化、评价多维化 " 的创新体系,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将戏剧教育从传统课堂延伸至社会文化空间,培养兼具艺术创造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戏剧人才。

2.4 校内实施与校外推广相融合:项目成果在校内实施,并推过艺术思政经典剧目进校园的形式进行推广普及,让更多的师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戏剧“以艺育人、以剧铸魂”的育人功效。

作为该研究课题的代表性成果,原创艺术思政剧目《为真理而奋斗》,不仅荣获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育人项目,并在省人民会堂隆重公演。该剧艺术地再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和人类幸福而顽强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以艺术思政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与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更多能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价值。该剧目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赞誉,得到了领导、专家与观众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省教育厅网站、日报、日报、大河网、映象网、网易新闻、锐旗教育、今日头条、凤凰网等多个媒体网站进行宣传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盛赞该剧以艺术思政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与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课程思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四、赋能效应:教育强省的戏剧力量

在教育强省建设的征程中," 以剧铸魂" 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创新策略,更是培育文化自信、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 以剧铸魂" 育人模式仍需进一步强化三个维度:在政策层面构建 " 政府 - 高校 - 社会" 协同机制,完善戏剧教育评价体系;在实践层面深化 " 戏剧 +′′ 跨学科课程开发,推动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在传播层面打造 " 戏剧教育 " 品牌,通过校园戏剧联盟、国际交流项目扩大文化影响力。通过戏剧教育的多维赋能,探索一条将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本土实践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特色路径。未来需持续强化戏剧教育的“铸魂”功能与“赋能”效应,让戏剧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熔炉、展示教育强省的文化名片,为实现“两个确保”奋斗目标贡献戏剧力量。

参考文献

[1] 沈一凡 .《新时代地方戏剧文化育人的策略研究——以湖剧为例》[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1(11):116-118.

作者简介:芦珊( (1971-) ),女,汉族,人,教授,艺术硕士,戏剧影视表导演艺术。

基金项目: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研究项目(2025JYQS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