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辛瑜

广州市番禺区天誉小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 10% 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要注重学生本国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英语学科为中心,选定合适的主题,探索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设计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方案,投入实践并提出相关可行性策略。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进程中存在过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方面的文化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明、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民族英雄、先哲圣人…等。在更加注重跨学科教学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背景下,探索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实践的创新路径,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扩大小学英语课程学习的内容容量,进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是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培养文化认同感;三是能够积极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在对自身已有教育观念进行更新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多学习的方法途径,为小学英语教师由单一学科走向跨学科开拓新思路。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立足教材内容,深度挖掘文化元素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要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生动开展的基础性材料,通过深度学习与学生达到相关的认知目标。具体而言:

1. 显性元素提取:即教师要从词、句、篇中提取教材中直接呈现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广州版五年级上册 Module 4 Foods and Drinks 模块补充饺子、粽子等传统美食英文表达及节日关联;六年级上册Module 6 Festivals,在词汇教学中聚焦于灯笼、龙舟、贴春联、吃年夜饭等词的文化意味,在对话和语篇的教学中把描写节日、习俗、饮食、艺术等内容的相关词汇有机融入其中,并把教材中关于春节、端午、中秋节相关语句设计成比较结构,引导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节日的不同习俗。

2. 隐性线索梳理:结合教材话题模块,寻找包含传统价值观的隐形元素。如教授三年级 family 板块知识时,挖掘与家庭相关的家风、家训、“二十四孝”等内容,并借助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六年级Changes 模块引入广州骑楼与新地标(广州塔、珠江新城)结合起来感受“老城市新活力”,并与其结合关联“非遗传承”,通过探究粤东青花、粤绣和粤剧等艺术在新时代的保护和发展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与思考。

3. 拓展资源补充:围绕单元主题补充材料,构建“教材 + 拓展”体系。四年级School 模块加入中国传统私塾教学,学习文房四宝、古今学校的区别;五年级 Seasons 模块融入立春、雨水等二十四节气知识,学习《春晓》英文译本(“Spring Morning”),感受英文故事的韵律美;五年级 Food and drinks 模块补充中国八大菜系简介,拓宽学生的美食知识版图等等。

在广州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可挖掘,详细见下表,在此不一一赘述。

附:广州办小学英语教材相关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表格

(二)关联传统文化,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

单一的英语学科资源难以满足传统文化融入的教学需求,为此需要运用跨学科的思路,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探索将统编教材与语文、科学、美术、音乐、劳技等学科协调贯通的新途径,以有限促无限,在英语学习的同时有效引入传统文化精华。如:

与语文学科融合: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古诗文或童谣,或者是民间故事等,然后将其翻译为简单易学的英语文字给学生作为学习的内容;比如,我们教学关于春节的相关知识时,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英文简化版带入课堂,让学生对照着英语表达来感受诗词的情境;在“寓言故事”这个话题下,可以将“守株待兔”、“愚公移山”这些成语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制作成剧本并加以表演。

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在学习三年级 Module 4 family 时,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承良好家风”的主题,引入《三字经》中体现家庭美德的经典选句,如“孝于亲,所当执”,开展“我的家庭美德故事”分享活动,用英语说说家里有怎样的“孝亲”、“和睦”之风,如“Help mom wash dishes(帮妈妈洗碗)”,“Chat with grandpa(陪爷爷聊天)”。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家风英语手账”,把摘录的中英文《三字经》对应的段落抄写在页面上,在每一页上都配以一个体现家庭温馨场景的插图,并用英语给图片配音描述。这样就把文化理解贯彻于各个课程要素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良好家风家训的意义,进而培养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与美术学科融合:在上述 Festivals 单元,补充广府非遗项目,可以邀请美术老师一同设计一堂课程,让学生们一起制作粤剧脸谱(Cantonese OperaMask)、或者醒狮头(Lion Dance Head),并将它们作为英语角的展示作品,再教授学生用英语进行介绍。

与音乐学科融合:将六年级下册Module 6 Festivals 的该部分内容和中国的春节结合起来,利用粤语贺年歌曲《祝福你》( 粤语版),或者《恭喜恭喜》( 英文版 ),教授学生们唱传统节日歌;再者可以请音乐教师引领学生们朗读歌词并加上节拍,而英语教师解释单词意义以及完整的歌曲表达的意思,实现“乐”与“言”的美妙结合。

与科学学科融合:在五年级下册 Module1 Seasons 学习课程中,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知识(比如,二十四节气、气象、物候……),在英语课堂中引入科学观察数据和实验方法,带领学生用英语写下各节气的具体气温、向日葵等植物的生长状况等等。

与体育学科融合:如四年级下册Module 5 Sports 补充介绍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如太极拳(Tai Chi)、八段锦(Baduanjin)。播放一段简短的太极示范片段给学生看,演示太极动作的缓慢及柔和,让大家试着模仿简单动作,让他们明白太极运动也有很强的功能性,培养他们的运动观。

与综合实践学科结合:五年级上册 Module4 Foods and Drinks 设计一个“传统文化体验站”栏目,在课堂上加入“中医馆”、“茶艺轩”、“书法室”等场所,让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用英语在扮演中谈论各自的想法。如在“茶艺轩”中,安排学生用英语介绍两种茶(绿茶 Green tea, 红茶 black tea)的特点以及冲泡方法。(首先往茶壶里面倒热水……)

此外,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各种资源,建立传统文化英语资源库,并将一些英语绘本、纪录片和动画片等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并加以整理 ( 如 TheSpring Festival,24 Solar Terms 等 ),结合社区、博物馆、文化馆等实践活动基地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诸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在那儿用英语记录下名称及特点、寻访当地非遗传承人,用英语采访非遗故事,最后形成“文化探寻报告”,将其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同学看。

(三)结合三融六乐,设计跨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番禺区“研学后教 3.0”融·乐课堂理念是:“融·乐”即“三融六乐”,通过“融合五育、融通技术、融汇四评”打造“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和乐创”的六乐课堂。我们可以在小学英语跨学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这样一种思想理念指导跨学科课程化学习过程,使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文化传承的熏陶,在这过程中促成学科育人目标的达成。教师要融合五育,即在英语教学的目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智育价值、体育精神、美育要素、劳动教育的意义;运用融通技术,拓展文化的体验场所,运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或参观一些虚拟景点或传统技艺工坊,用多媒体介绍传统节日或时令民俗。最后,对于学生的评价实行“融汇四评”:运用“学习理解 - 应用实践 - 迁移创新”的维度进行评价。以“六乐”激活课堂:使学生乐于探究文化内涵,乐于接受知识学习,乐于学习模仿教师语言介绍文化,乐于参与到文化实践中来,乐于思考其中的道理含义,乐于展现自己创意思维,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通过创设这样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文化体验和语言实践互促共进,在积极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既得到英语学科语言能力的提高,也加深了对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四)聚焦学生发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是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指导教学更好地展开、实践高效课堂教学的有利手段。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把跨学科活动作为考查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语言表达运用情况、文化理解与表达情况以及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测评,并做好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记录。采取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多种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要记录过程数据信息,用“课堂观察记录表”跟踪学生的成长,例如,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可以检查学生正确使用节日词汇并完整介绍节日习俗内涵的情况。

成果性评价:没学完一模块,布置学生完成多样化的作业,如英文手抄报、文化主题演讲视频、项目报告、戏剧表演视频等,并将学生的优秀作业成果收归入档,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或“校园文化节”,开展一系列“英文书法、英语讲中国故事”等成果展示活动,使学生在展示中收获学习体验。

增值性评价:通过前后测对比来评估提升效果,设计“英语文化表达能力测试卷”和“文化认同感问卷”,更好地了解英语教学模式对小学生综合发展的具体价值。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是一道复杂的育人课题,需要教师不断地钻研。从源头抓起,细挖教科书里的文化元素;从联系抓起,整合跨学科课程里的资源;从实践抓起,设计番禺区“研学后教3.0”融·乐课堂教学活动;从反馈抓起,通过多元评价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实际教学。总之,需要教师以“深”治贫,将传统文化知识呈现于笔墨之上,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地渗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最终建构起内容和形式皆美的中国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Z].2014.

[3] 李亮,周薇. (20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 41(8): 102-108.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 展 工 程 的 意 见 [A/OL]. (2017-01-25)[2025-08-22]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11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