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英语新教材由“教”变“用”的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丘豪芳

梅州市梅县区城东镇中心小学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核心角色是教师,教学形式是教师一对多的单向的知识讲授。在统一的教学进度、标准化的教学方法、重复且缺乏个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下,忽视了学生在语言基础、认知偏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种教学方法显然容易导致学生参与性差、积极性低等问题。而教材的由“教”变“用”则针对这一问题,积极调整教学主体,激活了教材和学生的双重潜力。

一、小学英语新教材的由“教”变“用”

新教材的使用强化了学习主题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融合了三个重要的教学维度:即知识点、学习情境和综合活动,将知识性的教学目标、情境化的知识思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合到单元学习中。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课本中的单元都会以和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为开篇,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开篇的主题情境图中综合了单元问题、学习目标和思维训练项目,单元之间则互为整体,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进入英语生活语境。基于此,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思维,脱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地位交给学生,在情境化、差异化和跨学科的全新教学模态中,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呼应英语这门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要求。

二、小学英语新教材由“教”变“用”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剖析教材的核心素养内容

小学英语新教材由“教”变“用”的教学趋势,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也对教师理解和剖析教材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的核心素养应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能力等多个维度。

首先,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应从复合性的听说读写出发,以整体性、生动活泼和可操作性为标准进行设计。听说合二为一,在真实的语料和语境中理解知识。教师可以使用现实情境的音频材料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班级集体讨论等活动,强化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分级文本和阅读策略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预测、推理等英语阅读技巧,并通过理解、模仿阅读材料中的句型,扩充自身语料库,实现知识的良性循环。其次,以“用”为主的教材教学,应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综合性的认知能力,通过融入中外文化对比、主题式学习等方法策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语言环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机融合。比如在“Expressing Yourself”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基本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形容词的用法、积累描述性词语的词汇量和使用基本的英语主系表结构“it’s……”来描述事物。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引导学生进行替换性描述。同时,表达的方式是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所指出的: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论是说“我爱你”还是为妈妈制作小礼物,都是我们对于外界和他人的回应,而语言就在这种交往的需求中繁荣生长。

(二)丰富课堂形式、创新学习情境

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对应年龄段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小学英语新教材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丰富课堂形式和创新学习情境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可以使用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将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课本中提供了很多语言应用场景示例,如购物、问路、点餐等,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角色扮演其中的角色,实践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口语能力,加强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其次,多媒体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沉浸式的课堂情境,如播放英文影视作品、歌曲或短视频,营造母语使用者的语言环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最后,任务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模式。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社会化教育和知识学习同等重要。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项目任务,如两人、三人对话,情境表演等。在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学习语言知识,也培养强化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延伸课本,生活即课堂

延伸课本知识,寓教于现实生活是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重要途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Drinks and Fruits”这一单元主题时,可以设计出多种英语使用场景,比如既可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易,也可以假设家庭用餐情境,或者招待朋友聚会等多种社交情境,从而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师还可以在简单、可操作性强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延伸课本知识,如组织英语角、策划英语小游戏等,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英语,增加语言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孙怡 . 小学英语新教材由“教”变“用”的教学策略研究 [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1):74-75.

[2] 马玲玲 . 小学英语新教材由”教”变”用”的教学策略初探 [J]. 好家长 . 创新教育 , 2019, 000(001):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