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的现象学视角:塞尚绘画艺术的本体论与身体主体性研究
张麒麟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南路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 401331
一、塞尚的疑惑:现象学视角下的原初世界追寻
(一)疑惑的本质:从能力焦虑到存在论探索
梅洛·庞蒂在《塞尚的疑惑》中指出,塞尚书信中 “混乱的理智状态” 与“茫然的不安感”,并非单纯的创作能力焦虑,而是源于对 “如何画出世界” 的存在论追问。塞尚试图将世界 “完全改变为景物”,这要求他抛弃科学透视法构建的知性自然,回归 “前理性” 的原初经验 —— 即悬置一切既定反思,以现象学 “直面事物本身” 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这种探索的艰难在于:每一笔都需承载未被规定的本源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他的作品始终处于 “尝试和接近”的过程中,每幅画需重复改动上百次。
(二)对印象派的超越:色彩与体积的现象学重构
塞尚早年受印象派影响,但通过色彩与造型的革新实现了超越。罗杰·弗莱指出,其革命性在于打破 “色彩附丽于形式” 的传统认知,将色彩视为形式本身的构成部分。梅洛·庞蒂注意到,塞尚常用十八种颜色(如六种红色、五种黄色),而非印象派的棱镜七色,尤其对暖色与黑色的运用,意在穿透光与大气的氤氲,复现物体的本真存在。在体积感呈现上,他放弃印象派的色调分割,以渐次混合的色彩深浅铺展物体,甚至取消轮廓线,使物体 “如同从内部隐约被照亮”—— 这种处理让事物摆脱反射光的覆盖,在自发光晕中显现自身。
(三)非人类性与原初经验的混沌同一
梅洛·庞蒂称塞尚绘画具有 “非人类的特色”,指其对西方理性秩序的拒斥。当塞尚回应友人 “缺乏传统构图” 时强调 “我们尝试一片自然”,实则在追寻未被理性化的世界样态。这种原初经验是混沌同一的,塞尚不主张在感觉与思想间抉择,而是描绘 “正在被赋予形式的物质”—— 如苹果的 “苹果性” 并非圆、香等属性的叠加,而是物自身的整体性存在。
二、艺术的本质:动态显现的存在论表达
(一)线条的局限性与物象本真的遮蔽
在《眼与心》中,梅洛·庞蒂批判传统绘画中 “线” 的认知误区:线条作为几何抽象的产物,是对物体的概括与隐喻,而非事物本身。例如,苹果的轮廓线被视为其边界,却忽略了苹果 “从自我成形并降落到可见物中” 的原初过程。线条虽能勾勒形态、融入感官体验,但本质上是对存在关系的简化,若仅依赖线条呈现事物,无异于将物象降维为概念化符号。
(二)从视觉结果到显现过程的转向
塞尚的突破在于聚焦 “物体如何显现” 而非 “显现为何”。他认为,若观者未见证事物的呈现过程,便无法真正 “看见” 它。因此,其作品致力于动态展现事物的生成历程:通过细腻处理色调差异与光线变化(如苹果表面因光照产生的微妙色差),捕捉物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唯一性。这种技法被梅洛·庞蒂称为 “无概念的普遍存在的表现”—— 艺术的本质不是对世界的机械复制,而是以色彩、光线等元素重构事物的存在关系,使观者直观把握 “这一个” 苹果的本真样态。
三、身体 — 主体:艺术创作的肉身性根基
(一)身心二元论的解构与身体本体论
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长期被视为精神的附属品,直至尼采才开始动摇这一格局。梅洛·庞蒂进一步提出 “身体 — 主体” 理论:身体并非机械部件的组合,而是心灵与世界互动的原初场域。“身体的灵性化” 源于其作为整体的感知功能,而非 “精神降临到自动装置”。这种理论打破了身心二元对立,将身体确立为所有经验的前提 —— 画家正是通过 “提供他的身体”,使世界转化为绘画。
(二)艺术作品的肉身性与意义整体性
基于身体本体论,梅洛·庞蒂提出艺术作品的 “肉身性总体” 概念:作品并非物质材料的堆砌,而是艺术家身体感知的物化凝结。塞尚作画时打破素描与色彩的割裂,“涂颜色的同时必然也是在勾勒图式”,体现了物体属性(颜色、质感、形态)在身体感知中的统一性。这种整体性使得作品意义无法与呈现方式剥离 —— 如塞尚画作中苹果的 “苹果性”,只能通过色彩与体积的共生关系得以显现,而非依赖作者生平或概念阐释。
(三)身体主体性的艺术实践:以塞尚为例
塞尚的创作困境(如神经衰弱与自我怀疑)并未削弱作品的价值,反而印证了艺术作为身体实践的本质。梅洛·庞蒂指出,其作品的伟大之处正在于通过身体感知的持续探索,让物体在色彩与体量中自主显现。这种 “身体 — 主体”的实践打破了 “艺术家作为造物主” 的神话,揭示出艺术创作是身体与世界的对话过程 —— 画家以肉身介入自然,最终使自然在画布上获得新的存在形态。
总结
沈语冰在研究中梳理了塞尚研究的三大范式:形式分析:以罗杰·弗莱为代表,聚焦塞尚绘画的语言结构与造型规律;精神分析:夏皮罗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创作动机与潜意识影响;现象学分析:梅洛·庞蒂开创的知觉现象学路径,通过回归原初经验与身体主体性,将塞尚的艺术视为对 “事物如何显现” 的存在论探索。
梅洛·庞蒂的贡献在于:一方面批判形式分析的客观化倾向与精神分析的心理还原论,另一方面以 “身体 — 主体” 理论重构艺术与世界的关系。他强调,塞尚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法革新,更在于通过现象学绘画路径,揭示了人类知觉与世界互动的原初模式 —— 这种阐释既深化了对塞尚艺术的理解,也为当代身体美学与现象学美学提供了理论基石,推动塞尚研究从形式解读向存在论阐释的范式转换。
参考文献:
[1][ 法 ] 莫里斯·梅洛 - 庞蒂 :《知觉现象学》, 姜志辉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1 年。
[2][ 法] 梅洛- 庞蒂:《梅洛- 庞蒂文集: 意义与无意义》( 第4 卷), 张颖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8 年。
[3] 塞尚 . 塞尚书简全集 [M]. 潘襎,译 .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290.
[4] 梅洛- 庞蒂. 眼与心——梅洛- 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M]. 刘韵涵,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 罗杰·弗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沈语冰译,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6年版
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 Northwestern U.P, 1964,12.
[6]Maurice Merleau-Ponty, Sense and non-sense, Northwestern U.P, 1964,12.
[7][法]梅洛-庞蒂.眼与心[M].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 丁宁. 西方美术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9] 梅洛- 庞蒂《眼与心• 世界的散文》,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19 年版
[10] 梅洛- 庞蒂《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和艺术》,王士盛、周子悦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
[11] 卫俊 . 透视法在何种意义上是象征形式——梅洛 - 庞蒂对潘诺夫斯基的解读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10):22-30.
[12] 胡行舟 .“视”与“思”——梅洛 - 庞蒂的塞尚和非人的人类目光 [J].艺术评论 ,2022(03):115-127.DOI:10.16364/j.cnki.cn11-4907/j.2022.03.015.
[13] 沈语冰 . 艺术批评写作的经典个案:夏皮罗论塞尚的苹果 [J]. 艺术学研究 ,2022(01):30-37.
[14] 沈语冰 . 弗莱之后的塞尚研究管窥 [J]. 世界美术 ,2008(03):74-83.
[15] 李勇 . 苹果的苹果性——D.H. 劳伦斯笔下的塞尚及其对跨媒介研 究 的 启 示 [J].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2021(11):132-140+160-161.DOI:10.14167/j.zjss.2021.11.015
刘胜利 . 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 - 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138.
作者简介:张麒麟(1999.3—男),汉族,籍贯:重庆巫溪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3 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专业:艺术学理论,研究方向:艺术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