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向辉燕

巫溪县白马小学校 4058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提高抽象概括和问题解决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学生虽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或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调动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更是思维的催化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例题讲解,而是巧妙地创设了一个“买水果”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需要根据水果的价格和数量来计算所需的总费用。这样的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乘法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乘法运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游戏、谜语、故事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二)引导观察,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是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数学现象、图形等,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圆形的物体,如硬币、钟表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共同特点。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的基本特征,如圆心、半径、直径等,并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圆的认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等,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圆的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示一些动态的数学图形和现象,如圆的滚动、旋转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兴趣。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和奥秘,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组织讨论,培养逻辑思维

讨论不仅是促进学生思维交流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交流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观点不成熟或存在错误,也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从中汲取有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思维。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思路,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加强操作,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拼摆图形、制作模型等实践活动,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其中,让学生亲手制作多边形模型是一个既直观又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如矩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模型,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的具体形状和相对大小,还能在实践中初步感知多边形面积的概念。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多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比如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等长等,这些观察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面积计算中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材质(如纸张、木板、塑料片等)和工艺(如剪裁、拼接、折叠等)来制作多边形,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对模型的边长、角度进行测量,进而通过计算得出模型的面积。对于简单的多边形,如三角形,学生可以直接应用海伦公式或底乘高除以2的公式;对于四边形,则可以根据其形状特点选择适当的公式,如矩形的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等。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实践了面积公式的应用,还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公式来源和适用条件的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景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图形与几何"为例[J].天津教育.2022,(25).68-70.

[2]陈红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2,(1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