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与实践
余勤
龙马潭区胡市中心卫生院(龙马潭区第三人民医院) 646603
一、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年轻化。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物理疗法及手术,虽有效但存在副作用、复发率及费用等问题。中医护理植根于传统医学理论,强调整体调节与个体化干预,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日益成为 LDH 综合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深入探讨中医护理在 LDH 中的应用与实践,对提升临床护理效果、丰富非手术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成因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核心病理基础在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结构破坏。椎间盘由外周的坚韧纤维环和中央富含水分的凝胶状髓核构成,随着年龄增长、反复劳损或急性损伤(如不当姿势负重、扭伤),纤维环的强度和弹性逐渐减弱,出现裂隙或薄弱点。此时,在持续的压力或突然的外力作用下,退变的髓核组织可能通过这些薄弱区域突破或膨出纤维环,向后外侧或后方移位,直接压迫邻近的神经根(如坐骨神经根)或硬膜囊。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肥胖、吸烟(影响椎间盘营养)以及遗传因素也被认为是加速椎间盘退变和突出风险的重要诱因。因此,该病本质上是椎间盘组织物理性移位与神经结构受压的综合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与突出的部位、大小及受压神经根密切相关。最典型且突出的症状是放射性神经根性疼痛,疼痛沿受压神经根的走行分布,例如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外侧、小腿及足部放射,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常使疼痛加剧。患者常同时伴有下肢特定区域的麻木、针刺感或感觉减退。下腰部局部疼痛和僵硬也较为常见。除感觉异常外,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的肌肉力量可能减弱,表现为足背伸、跖屈或踇趾背伸无力,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腱反射(如膝反射、踝反射)可减弱或消失。当巨大的中央型突出压迫马尾神经(马尾综合征)时,则可能引发鞍区(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失禁或潴留)以及双下肢严重神经症状,此属急症需立即处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常因体位变化而异,如弯腰或久坐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可能缓解。
三、中医护理在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中医护理的核心在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护理实践,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灵魂,结合“治未病”思想和“三因制宜”原则,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3.1 中医护理核心原则
整体观念: 将患者视为身心统一的整体,LDH 不仅是局部筋骨病变,更与脏腑(尤其肝、肾)、经络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护理需兼顾局部症状缓解与全身机能调整。
辨证施护: 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如前述气滞血瘀、寒湿痹阻等)、体质、症状特点及环境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避免千篇一律。
治未病思想: 贯穿 LDH 防治全程。急性期护理侧重“已病防变”,防止症状加重及并发症;缓解期及康复期则强调“瘥后防复”,通过调摄情志、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预防复发。
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 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体质、职业)、季节气候特点、地域环境差异均影响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护理措施需相应调整。
3.2 特色中医护理方法
情志护理(心理疏导与“形神合一”):LDH 慢性疼痛易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形成“痛 - 郁 - 痛”恶性循环[1]。中医“形神合一”理论强调身心互动。护理人员通过耐心沟通、疾病知识宣教、移情易性法(如引导培养兴趣爱好)、音乐疗法及放松训练(如静坐、调息)等,疏导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促进心理康复,从而正向调节疼痛感知和生理功能。
饮食护理(辨证分型与食疗): 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指导饮食。如寒湿痹阻型宜食温经散寒之品(生姜、羊肉、花椒),忌生冷;湿热蕴结型宜选清热利湿食物(绿豆、冬瓜、薏米),忌辛辣肥甘;气滞血瘀型宜用行气活血食材(山楂、黑木耳、玫瑰花);肝肾亏虚型则需滋补肝肾(黑豆、枸杞子、核桃)。强调饮食有节,避免过度摄入加重脾胃负担。
运动康复指导(八段锦、太极拳等): 在急性期后或症状稳定期,循序渐进的导引功法是重要康复手段。八段锦(尤其“两手攀足固肾腰”、“摇头摆尾去心火”等招式)、太极拳(强调以腰为轴、缓慢柔和、虚实分明)等传统功法,能有效舒展筋骨、畅通气血、增强腰背肌力量及脊柱稳定性,改善核心肌群协调性,纠正不良姿势,预防复发。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耐受度进行个体化指导,强调动作准确性与持之以恒。
四、中医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
4.1 疼痛缓解效果
系统化的中医护理干预对缓解 LDH 疼痛效果显著。情志护理通过调畅情志减轻中枢敏化;辨证食疗调理体质、改善内环境,减少炎症因子产生;导引功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代谢物清除,松解肌肉痉挛[2]。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接受综合中医护理的患者,其视觉模拟评分(VAS)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常规护理组( P<0.05 ),镇痛药物使用量也相应减少。
4.2 肢体功能恢复
中医护理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方面具有独特且明确的作用。其核心在于实施针对性、个体化的运动康复指导。该指导方案能够直接增强腰背核心肌群的力量,科学改善腰椎关节活动度并有效促进神经根滑动能力,为功能恢复奠定生理基础。同时,中医情志护理发挥着关键辅助作用,通过疏导焦虑、树立信心,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与主动参与康复锻炼的内在意愿 [3]。常结合运用如八段锦导引、太极拳等传统功法,协同促进气血畅通,加速肢体功能康复进程,最终实现“骨正筋柔”的康复目标。
4.3 生活质量改善
中医护理从身、心、社会功能多维度提升 LDH 患者生活质量。疼痛减轻和功能恢复直接提高躯体活动能力;情志调护有效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质量;整体健康状况感知(GH)提升;社会角色功能(SF)和活力(VT)维度也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
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整体观、辨证施护原则及丰富多样的特色干预方法(情志护理、辨证饮食护理、传统运动康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管理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在有效缓解疼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将中医护理理念与方法有机融入LDH 的综合治疗方案,不仅能弥补单纯西医治疗的不足,更能体现“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的健康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个体化的康复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琰琰 ,情志干预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J]. 河南外科学杂志 , 2025, 31(03):120-123. 付瑞玲 ;
[2] 崔海清 . 特色中医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的影响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24, 22(08): 4.
[3] 张丽 . 中医特色护理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的疗效分析[J]. 中医外治杂志 2020, 29(06):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