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
丁妍
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第一初级中学 441700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课程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法治意识、公共精神等关键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不仅是课程目标的指向,更是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转型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亟需摆脱传统重知识、轻能力、轻实践的局限,通过更为开放、灵活、真实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思辨能力。议题式教学正是契合这一需求的有效路径,它以学生熟悉且具有争议性、现实性的社会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讨论与探究中生成认知,提升素养。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路径和优化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要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议题式教学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通过提出具有认知冲突与价值判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认知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创设具有情境性、关联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理性思辨、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与提升。其理论基础还包括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和杜威的“做中学”理念,为议题式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议题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是一门价值导向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初中生处于思想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但往往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理性判断能力。议题式教学通过聚焦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网络暴力、校园欺凌、环境保护、公民权利等,激发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增强其现实关怀与道德责任感。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打破教材与生活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力、法律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尽管议题式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议题选择的科学性问题。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入了解,导致所选议题脱离学生实际或缺乏思辨性,难以引发学生兴趣与参与。其次,课堂组织能力不足也是一大制约因素。议题式教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对话与合作探究,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前部分教师尚未完全转变教学理念,仍以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表达的能力。此外,教学评价方式仍以笔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参与过程的系统评价,影响了议题式教学的有效落实。最后,部分家长和学校对开放性教学存在顾虑,担心学生接触争议性话题带来价值偏差或情绪困扰,也对议题教学的推进形成一定阻力。
四、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策略
为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议题式教学策略。首先,议题选择应具备现实性、时代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特点,既要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又要关注社会热点与政策导向,确保议题具有讨论价值与引导意义。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从媒体报道、社区活动、校园事务等渠道提取议题,如“如何应对网络暴力”“青少年如何合理使用智能手机”“公共场合是否应无条件让座”等,使学生产生共鸣与思考。其次,课堂组织应注重生成性与互动性。教师应设计合理的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深化认知,并通过角色扮演、辩论赛、小组合作等形式,营造民主、开放的探究氛围,提升学生表达、倾听与合作能力。同时,教师应扮演“促进者”的角色,适时介入,帮助学生厘清事实与价值,避免陷入情绪化争论或片面认知。第三,评价机制应注重过程性与多元化。在保持原有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课堂表现、议题参与度、表达能力、思维深度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全面素养的科学评价。此外,还应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议题设计与课堂引导能力;同时争取学校与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共同营造有利于议题式教学开展的外部环境。
五、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议题式教学不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设计与实施议题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更有助于其批判思维、沟通协作与理性表达等综合素养的养成。然而,议题式教学的有效推进仍需克服诸多挑战,必须在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评价方式等方面实现系统优化。未来,应加强政策支持与实践探索,推动议题式教学的常态化与高效化发展,同时注重教育研究与教学反馈的结合,逐步构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教学新生态,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林铭娴 , 陈秀鸿 . 意义建构:教师培训中的学习机制探究——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践探索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25(12):1-3+26.
[2] 吴连珍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35):72-74.
[3] 陈庭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J]. 初中生辅导 ,2024,(3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