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杨春雨 闫蕊 郭伟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5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着重探究各种物质的构成部分与结构特征,为环境、材料、食品、药学等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人类深入了解世界带来可靠依据。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既要深入挖掘课程自身的特色思政资源,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通过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实现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的同向同行,从而真正地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立德树人导向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以专业知识为载体,使育人活动生动、鲜活而具体化,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1]。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下,高校推进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孤军奋战的局面,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重要价值,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立德树人导向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第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事实,促进学生在掌握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与塑造学生的大国情怀、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公民意识以及健全人格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渗透、同向同行,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发展相协调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基于立德树人导向的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高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导向,重视对分析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充分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德育功能,有效地落实育人目标,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挖掘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教师需要从分析化学课程的特征出发,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第一,科学精神。分析化学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物质的成分、构成、性质等进行分析,体现出较强的严谨性,要确保每一项数据的精准性与可靠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揭示客观规律、追求真理。第二,爱国情怀。在基础科学与实际应用中,分析化学发挥出重要的桥梁作用,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第三,社会责任感。在生命科学、诊断疾病、生态环保等方面,分析化学都体现出较高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使命精神。第四,科学伦理。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解决具体问题,分析化学都得到广泛应用,要引导学生遵守伦理规范,自觉抵御数据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牢固树立良好的科研伦理观念。
(二)科学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科学地设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
第一,合理地确定分析化学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是基础,思政是重点。教师需要科学地设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应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掌握分析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与理论,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二是掌握分析化学中误差与数据的处理方法;三是能够科学地利用分析化学中设计的四大滴定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能够结合真实案例和典型人物代表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汲取无限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第二,有效地渗透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启迪学生充分地尊重科学、善于用好科学。例如,结合分析化学课程教材内容绪论,分析化学在不同领域的深度应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化学的作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辨证分析相关案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学科自信和专业自信,进而更加坚定服务社会的理念。又如,通过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以强化对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三,积极组织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将思政元素渗透进每个教学环节中,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的个性差异客观存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研,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安排自主学习任务,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将更多精力用于分组合作、深入讨论等方面,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学科特征精心设计课程思政主题活动,例如,社会调查、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录制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等,春风化雨一般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学生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彼此分享学习感悟与收获,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
在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落实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合理优化:第一,需要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范围,全面地涉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三个层面。其中,知识传授侧重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则侧重评价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水平。而在价值塑造层面,则应侧重对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进行评价,分析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科学伦理观。
结语
总而言之,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重视挖掘分析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多渠道融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以及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等多层面入手,促进课程思政内涵融入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水平,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江涛 , 王文起 , 徐晏清 .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1):64-66.
[2] 盛骞莹 , 张波 , 张文清 , 等 . 课程思政融入分析化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J]. 大学化学 ,2021,36(09):34-41.
作者简介:
杨春雨(1989 年 12 月),女,汉族,籍贯。现为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闫蕊(1981 年 5 月),女,汉族,籍贯。现为化学化工学院教师,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郭伟(1987 年 06 月),男,汉族,籍贯。现为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无机化学。
项目来源: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XJGY202530
项目名称:“立德树人”导向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