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开发公司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研究

作者

高志国 高山

370303197701207014 370306198601296711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它不仅影响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寿命,还与社会公共安全紧密相关。开发公司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处于关键地位,其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建筑技术的日益复杂,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使得开发公司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变得尤为迫切。

目前,部分开发公司在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一些公司缺乏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导致监督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人员配置上,专业监督人员数量不足且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工程质量监督需求;信息化技术在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不够充分,使得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了监督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深入研究开发公司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发公司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1. 现有监督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开发公司现有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流程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在项目前期,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往往只注重表面的证件和业绩,而对其实际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缺乏深入了解。这导致一些资质不符或管理不善的施工单位进入项目,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在施工过程中,监督检查的频率和深度不足。监督人员往往只是进行定期的例行检查,缺乏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实时监控,使得一些质量问题在检查过后才暴露出来,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

质量问题的反馈和处理机制不够顺畅。当发现质量问题时,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延误和失真,导致处理决策不够及时和准确。而且,对于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不够明确,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使得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不够重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2. 人员配置与素质问题

开发公司在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配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专业监督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需求。在一些大型项目中,监督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个标段的质量监督工作,导致精力分散,无法对每个工程细节进 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监督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监督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最新的建筑规范和标准了解不够深入,在监督过程中难以发现一些潜在的质量问题。一些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存在收受贿赂、玩忽职守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开发公司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策略

1. 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流程

开发公司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流程,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管控。在项目前期,应强化施工单位准入管理,除审查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法定文件外,须开展实地考察,重点核查其近三年承建项目的实体质量、技术档案及履约记录,并通过走访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等方式,综合评估其施工组织能力、质量保障体系及技术团队水平,严控准入风险。

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分级分类的监督检查计划,突出重点环节管控。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防水工程等关键工序及隐蔽工程实施旁站监督与节点验收制度,结合抽样检测、平行检验等手段,提升过程监管的精准性。同时,推行工序交接签认机制,确保各环节质量责任可追溯。

建立高效的质量问题反馈与闭环处理机制,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质量问题的实时上报、分类处置与动态跟踪。明确问题整改责任主体、技术措施与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健全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对反复出现或重大质量问题实行倒查问责,强化合同约束与信用惩戒,倒逼参建单位落实质量主体责任。

2.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为全面提升开发公司质量监督管理水平,必须系统加强监督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打造专业化、高素质的监管队伍。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最新国家及行业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测方法与仪器操作、BIM技术应用等内容,提升监督人员的技术判断与现场处置能力。通过邀请设计、施工、检测等领域资深专家授课,结合典型案例分析与实地观摩,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同步强化职业道德与廉政建设,定期组织廉政警示教育、职业操守专题讲座,明确监督行为“负面清单”,筑牢廉洁从业底线。建立全过程监督行为记录机制,实现履职可追溯、责任可倒查,提升监督公信力。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将日常巡查质量、问题发现率、整改闭环率、参建单位评价等纳入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岗位晋升、绩效薪酬直接挂钩,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管理机制。

积极引进具有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优化监督队伍专业结构。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持续提升团队整体专业素养与综合监管能力,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 提升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开发公司应系统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监管的精准性与效率。应构建统一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立项、施工、验收等全周期数据,实现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动态传输与集中处理,确保数据可追溯、过程可监控。

通过在关键施工区域部署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摄像头及环境监测设备,实现对混凝土养护、高支模变形、深基坑位移等重点环节的远程实时监控与异常预警,推动质量监管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变。系统应支持移动端应用,便于监督人员现场打卡、问题上报与整改闭环管理,提升监管响应速度。

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参建单位信用档案数据库,动态记录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履约表现及信用评级,实施差异化监管与红黑名单管理,强化信用惩戒机制。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质量通病、常见缺陷进行趋势研判,识别高风险工序与责任主体,为监管资源配置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结论

开发公司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的优化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现有监督管理机制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监督管理流程不完善、人员配置与素质问题以及信息化水平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以及提升信息化水平等。优化后的监督管理机制将有助于提高开发公司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效能,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这也有利于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建筑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机制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开发公司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以适应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海剑 . 基于现阶段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途径和措施探讨 [J]. 四川水泥 ,2020,(07):180-180+183.

[2] 田乐园 .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1(10)[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