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媒介视阈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研究

作者

刘文青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 050700

引言

随着媒体融合的兴起与文化自信概念的萌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也愈发蓬勃,通过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动式的宣发与播放,众多文化类节目火爆出圈,如《故事里的中》、《国家宝藏》、《简牍探中华》等节目,这些节目的出圈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经典故事意义重大。主持人作为节目跟观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其语言表达直接涉及到节目的文化格调与传播结果。正如张泾琳所说:“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否贴合节目定位,已成为评判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处于融媒体的环境当中,各种媒体景观越发丰富多样、错综复杂,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顺应现今大众传播的需要。对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的研究,要把媒介属性当作基础,把文化传播功能结合进去,从语言规范水准、文化气息、艺术表现力和互动活跃度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究其怎样让媒介价值与文化传播效能达成契合统一。

一、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多维度特征

直接影响主持人语言风格的是媒介环境,传统电视媒体更着重语言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体现,在现有的融媒体背景里,观众的接受形式跟审美偏好出现显著变化,主持语言要把规范性、互动性、趣味性整合为一体,从传播学领域的角度分析,媒体并非仅仅是信息载体,也是达成文化建构的平台。主持人语言是媒介信息传播诸多核心内容中的一个,不但要精准传达节目主题,还应当利用语言实现文化引导与价值赞同,戴冲认为,新时代的主持语言要在保障准确清晰的基础上,加强艺术感染力与情感引导效果,主持语言需要兼具规范和创新两方面特性,以契合当下多元化的媒介语境。

二、文化类节目中的语言表达策略分析

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为例,节目内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展现出多维度的属性,董卿在《朗读者》中呈现出极高的情感共鸣能力,她用不疾不徐的语速引导嘉宾,反映出主持人在情感上的调控能力。她与嘉宾沟通期间着重去倾听,重视表达节奏跟语气的多样变化,完成了从信息传递者到情感共建者的角色蜕变;《中国诗词大会》里龙洋的语言多呈现出典雅庄重的特点,主持人利用引入诗句、添加成语以及解读典故的手段,凸显出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与引导能力。

三、主持人语言对文化传播的功能及媒介适应机制

主持人的语言并非只是一种传播手段,更是一种文化缔造的力量。在文化主题节目里,语言充当传统文化的承载物,依靠主持人的声音形象实现传播功效,语言中的修辞方法、节奏掌控、文化典故等成分,一起组成语言的文化意象,主持人不只是充当“讲述者”,更是“文化引导先锋”。媒介适应机制也对主持语言风格的生成与演化起决定作用,节目筹备者在设计内容的时候,会按照媒介传播的途径以及受众喜好去界定主持语言风格;主持人自身还得在实践里持续改变语言的表达形式,达成从书面语言到日常口语、从文本演绎到情感构建的有效过渡。语言的“媒介化表达”成为主持人完成专业塑造与文化传播的主要路径。

四、促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效能的策略

笔者认为,增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素养的策略有下面几个方面:实施语言规范性及文化深度的训练工作,主持人需进行一套系统的古典文学与语言美学学习,充实语言底蕴;强化有声语言艺术表达的强劲张力,用这种方式强化语言的感染力。借助这些多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训练,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可以更为有效地达成文化传播及媒介引导的目标。

结论

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传播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审美性、文化性以及社会性的综合语言实践,处在媒介融合这样的语境中,主持人语言表达正开始从“规范播报”往“文化叙事”转变,文化类节目语言表达应在规范性跟亲和力相互间找到平衡,实现文化性与艺术性之间的融合,达成媒介传播跟情感引导的统一,未来研究还能进一步深入探索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跨媒介适应机制与个体语言风格的塑造路径,为媒介语言研究奉上更具启发性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 张泾琳 . 文化类电视专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探析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2] 戴冲 . 试论融媒时代主播语言的特点 [J]. 当代电视 ,2021,(06):102-105.

刘文青,播音专业教师,在读博士,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山东邹平,出生年月:1989.4.6,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戏剧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