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模型思想的初中几何证明题解题策略教学实践

作者

周晓燕

绵阳富乐学校 6210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化数学思维和基本推理能力逐步建立的重要时期,几何学习不仅涉及空间想象,更是逻辑推演的集中体现。在几何证明题中,学生需从图形中提取关键关系,转化为数学语言,并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正体现了模型思想的核心价值。所谓模型思想,即在面对复杂情境时,学生能借助已有图形、结构或公式,进行分析与归纳,从而实现问题简化与思路清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几何证明中表现出无从下手、推理混乱、表达模糊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缺乏模型意识与组织策略训练。因此,将模型思想引入几何证明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完成从读图识关系、构思建模到逻辑表达的完整思维路径。本文选取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章节中的典型问题,探讨基于模型思想的几何证明教学实践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路径与可操作的课堂方法。

一、模型思想在几何证明题中的教学价值

模型思想强调的是将复杂问题结构化、规律化,通过图形、公式、图表等中介工具建立可分析、可操作的问题解决路径。在几何证明中,模型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方面,几何图形本身就是具象的数学模型,具有结构稳定、元素清晰的特征,适合作为推理依据;另一方面,证明过程常常需要依赖基础图形(如三角形、平行线、轴对称图形等)中的内在性质,通过构建辅助线、挖掘已知关系构成逻辑链条。

从教学角度出发,将模型思想引入几何证明题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会看图”到“会识图”,从“凭感觉”到“讲逻辑”。具体地说,学生在读题阶段可通过提炼图形模型(如等腰三角形、对称图形、角平分线等)形成问题的初步认知,在构思阶段可调动相关模型的性质或定理组织思路,在表达阶段可借助几何语言与推理结构完成完整证明。模型不仅仅是图形或公式的组合,更是连接已知与所求、输入与输出的思维桥梁。由此可见,基于模型思想的几何证明教学具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实践意义。

二、学生在几何证明中存在的核心困境分析

尽管教材中对几何证明的步骤与方法进行了分层安排,但多数学生在面对实际题目时仍感到困难,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模型识别能力弱。面对一个复合图形,学生往往不能主动识别其中隐藏的常见结构,如全等三角形、对称轴、内角与外角等,导致思维混乱;二是模型构建能力不足。即便发现了某一结构,学生也难以将其转化为推理的起点或关键条件,无法借助已有定理展开论证;三是模型迁移能力不强。学生习惯于在熟题中套用模板,面对稍加变形的题目便不知所措,缺乏将所学模型应用于新情境中的灵活性。

以“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 轴对称”中一道常见证明题为例:已知△ ABC中,点 D 是 BC 边中点,作 AD 关于某一直线 l 对称,求证 AD 与对称后的 AD 相交于某固定点或具备某几何性质。学生往往无法建立 AD 与 AD ′之间的对应关系,也难以理解对称轴作为“几何模型中等距约束”的作用。如果教师不及时引导学生建模分析,那么即便理解了对称定义,学生也无法顺利完成论证。

因此,从实际教学反馈来看,教师必须在课堂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模型意识,引导他们从大量几何图形中发现结构、归纳性质、表达关系,从而使几何证明过程由“感性推测”过渡为“理性建构”。

三、基于模型思想的几何证明教学策略设计

为了提升学生在几何证明中的模型思维能力,教学策略需围绕三个关键维度展开:即“模型识别、模型构建与模型迁移”。

模型识别阶段是学生与题目之间的首次接触,教师需通过启发性提问与结构分析,引导学生识别图形中的关键模型,例如“是否存在对称关系?”“是否构成全等三角形?”“图中角度或边长有无数量关系?”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逐步建立“见图找模型”的习惯。

模型构建阶段是学生将识别到的模型用于推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模型内的性质与推理链条。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且被平分”这一模型中,学生可据此判断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中线位置,并结合对称操作推导结论。此阶段还需特别强调辅助线的合理添加,辅助线本身往往就是构建模型的工具,它将图形划分为学生熟悉的几何结构。

模型迁移阶段是模型思想深化的表现。教师需提供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变式训练,促使学生将所建模型迁移到非标准图形或复杂情境中去。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学生逐步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型意识,提升几何证明的稳定性与创造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实施路径与思维培养效果

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模型思想的引入不能停留于抽象灌输,而应通过具象图形与典型问题逐步渗透。教学起始阶段,可选择结构清晰、图形标准的基础题目,引导学生标注要素、梳理已知与所求,强化“几何模型”的初步构建能力。随着教学深入,应增加开放性任务,如“请添加一条辅助线,使图中两三角形全等”,或者“改变图中某一元素,判断结论是否仍成立”,以此引导学生从被动跟随走向主动建构。

课堂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建立“模型笔记本”,记录常见几何模型与适用情境,形成个人化的结构思维工具库。在布置作业或命题中,则应适当引入基于模型转化与对比的题型,例如在不同图形中寻找相似结构,或在同一结构中分析不同推理路径,从而促进模型思想的内化与迁移。

教学效果反馈显示,经过一学期的模型化训练,学生在证明题中出现“无从下手”的比例明显下降,结构性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逐步建立起一种基于结构思维的几何视角,不再孤立看待图形要素,而是能从整体关系中提取解题线索,这种能力也有助于迁移至函数、代数等其他数学领域。

五、结语

几何证明教学在初中数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而模型思想作为一种高度概括与结构化的数学思维方式,为几何证明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本文从教学困境出发,结合模型识别、构建与迁移三个维度,提出了基于模型思想的几何证明教学策略,并以“轴对称”章节为例展开实践分析。研究表明,模型思想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解题效率,更在深层次上促进了逻辑思维、结构认知与策略能力的养成。未来教学中应进一步拓宽模型资源,丰富模型训练场景,让学生在不同问题中锤炼统一的数学思维方法,真正实现“学数学、用数学、以数学思维理解世界”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韦应才 . 模型思想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J]. 家长 ,2022,(08):49-51.

[2] 崔春春 . 模型思想构建初中数学几何高效课堂教学 [J]. 文理导航 ( 中旬 ),2021,(08):27.

[3] 章明 . 模型思想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运用及反思 [J]. 数学大世界 ( 下旬 ),2019,(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