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重构与效能提升探究
郑小菲 付冰川 周学岗
寿光日报传媒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市 26270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一战略部署要求打破传统国际传播中“国家队” 主导的单一格局,激活地方媒体的基层动能。地方主流媒体作为连接国家叙事与基层实践的纽带,既拥有本土化内容生产的独特优势,也面临传播渠道、专业能力等结构性困境。如何通过角色重构与策略创新,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地方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优势(以寿光为例)
(一)特色资源的话语权构建
地方媒体对本土产业、文化的深度嵌入,使其成为国际传播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叙事主体。以寿光为例,其作为“中国蔬菜之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媒体推广平台,能及时报道寿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第一手资讯,这些新闻可为公众提供了解本地动态的窗口。
作为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在 3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寿光积累形成了全国领先的蔬菜种植技术和丰富的“寿光经验”。而与传统的农业生产不同,现在的菜农不再仅仅依靠经验,蔬菜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时时都需数据参照,可以说“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立足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寿光市 2018 年成立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立了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模式,带动全国更多地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缺乏蔬菜质量评价标准这一空白,寿光从感官和营养品质两方面开展探索,率先建设运行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和分析实验室,率先编制完成37 种蔬菜的 54 项生产技术规程,设立全国蔬菜感官与营养品质研发中心,将蔬菜全产业链寿光标准逐步上升为农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让标准数据成为全国蔬菜质量的检验标尺。
多年来,寿光市坚持以打造全国蔬菜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为引领,不断深化理念创新、模式更新、技术革新,全面激活城乡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寿光模式”。2023 年 3 月,《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参与这项标准制定的,就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该中心成立后,集成了几千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了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了生产技术规程,多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个个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作为寿光主流媒体的寿光市融媒体中心,不仅通过新媒体进行报道,而且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元化形式进行传播记录,此时地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不仅在国内舞台展现得“有声有色”,在国际舞台也能站得稳脚跟。
(二)基层叙事的情感共鸣
新闻创作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鲜活的故事在基层、动听的声音在一线,地方主流媒体长期深耕基层,便于了解群众的创新创造,其从当地民众的生活中汲取素材,掌握具有人间烟火气的生动故事,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度,以及对真实性的坚守,反映当地特有的人物形象、事件事实,传达准确的信息,进行地域间交流,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都是国际传播的重要题材。而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和鲜活故事,彰显其中的国际传播价值,既可以让中国声音从“单声道”变成“多声道、立体声”,也可以让中国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全面。
依然以寿光基层人物故事为例,很多人物故事的发生离不来“蔬菜元素”、离不开“寿光模式”,这些人物的坚守、创新与奉献,能跨越文化差异,引发国际受众共鸣,使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国文化与价值观。
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曾多次报道 80 后“新农人”王守波,他投身农业的十余年,从蔬菜运输工作做起,到建设蔬菜大棚,他用创新创业翻开了人生新篇章,从一个人“单枪匹马”在寿光闯市场到一个团队“抱团取暖”到海外建大棚,他将寿光蔬菜园区模式输送到全球 29 个国家,建设了 272个种植园区,成功将“寿光模式”扎根世界。这个从寿光走出来的基层人物,通过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报纸、电视等多元化宣传,不仅成为省级媒体的典型人物,而且今年他还登上了《人民日报》《人民网》等中央级媒体平台。
在寿光市委市府思想宣传的指引下,寿光市融媒体中心挖掘了一系列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典型,例如台头镇三座楼村助人为乐典型人物隋桂云,她不仅是妇女致富的带头人,更是村里公认的“好媳妇”,远近闻名的“好榜样”。30 多年来,她送出了3000 多顶帽子,是老人们交口称赞的“云闺女”;她带领村里妇女为失能老人缝制棉衣,15 年来赠送棉衣近 700 套;她带动200 多人学习非遗技艺,将寿光的乡绣手工品销往海外,让村里 20 多位 7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年增收 5000 余元。经过地方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这个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形象被推向省级、中央级媒体,隋桂云在 2024 年被评为了“中国好人”。这一事例也反映了特色人物需要独特的地域环境,人物典型的挖掘离不开地方主流媒体的资源整合、互动交流等区域优势,而这一基层资源不仅提升了国家形象和传播效果,也丰富了国际传播内容和形式。
这种“小人物、大时代”的叙事策略,契合国际受众对真实性与情感共鸣的需求,使中国价值观以柔性方式渗透。
三、地方媒体国际传播的结构性困境
(一)传播渠道的“肠梗阻”
语言障碍与海外推广渠道缺失,导致基层优质内容难以 “出海”。寿光智慧农业纪录片因缺乏多语种译制,无法进入国际主流平台;县域媒体普遍依赖国内社交媒体,海外账号运营分散,如 TikTok 标签使用不精准,难以形成传播合力。
(二)专业能力的“断层带”
县级融媒体普遍缺乏专职国际传播团队,外语人才与跨文化叙事能力不足。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虽拥有多平台传播矩阵,但工作人员未接受系统的国际受众研究培训,难以针对不同国家调整叙事框架。
四、效能提升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协同叙事体系
案例库建设与资源共享
省级宣传部门牵头建立县域典型案例库,组织专家对寿光蔬菜标准、乡绣技艺等进行国际化改编,纳入外宣资源库。例如,将寿光蔬菜产业链故事制作成多语种动画短片,供基层媒体下载使用。同时,在“学习强国”设立国际传播投稿专区,开通基层稿件直投央媒的绿色通道,避免内容筛选中的人为干扰。
校媒合作与人才培育
地方媒体可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定向培养“新闻 + 外语”复合型人才。同时,开发《海外平台爆款公式手册》,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二)创新传播模式
结对合作与民间代言
通过“走出去”企业、海外华人社群等资源,推动基层村庄与国际社区结对。例如,寿光三座楼村与俄罗斯赤塔市社区开展“技艺对话”直播,展示乡绣制作工艺;邀请外籍人士玛利亚等担任“本土代言人”,讲述在中国基层的生活故事,增强传播可信度。
技术赋能与平台互通
地方媒体应积极应用 AI 技术提升传播效率,如使用多语种字幕生成软件、建立海外舆情监测系统。同时,与中央媒体共建传播矩阵,借助央媒渠道推广地方内容。
(三)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国家广电总局设立基层国际传播专项补贴,对入选“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项目给予制作经费支持。同时,将国际传播成效纳入县级融媒体考核体系,对优质作品给予表彰,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形成正向激励。
五、结论
地方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本质上是国家叙事与基层实践的双向激活。寿光的实践表明,通过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新传播模式、完善政策保障,基层媒体能够成为国际传播的“毛细血管”,将中国故事的“大叙事”转化为全球受众可感知的“小切口”。未来,需进一步打破体制壁垒,构建“中央——地方——民间”协同的传播生态,让地方媒体在国际舞台上“站得住、叫得响、传得开”,最终实现中国话语体系的立体构建与效能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