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
何一平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中都中学 福建龙岩 364216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在数学应用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审题障碍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学情调查及教学实践,总结出语言理解困难、数学建模能力不足、信息提取偏差等典型问题,并提出分阶段审题训练、情境化教学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培养等教学对策,旨在提升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审题效率与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审题障碍;教学对策;初中数学
一、引言
数学应用题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与逻辑思维能力。然而,调查显示,约65%的初中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存在审题困难,导致解题方向错误或中途放弃。审题作为解题的起点,直接影响后续数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分析审题障碍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障碍的典型表现
(一)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障碍
1.信息冗余干扰
应用题常包含生活化描述,部分学生难以区分关键信息与干扰信息。例如:“某商店以每件120元购进一批服装,标价200元出售。双十一期间打八折促销,最终盈利8000元,求进货数量。”部分学生误将“标价200元”视为实际售价,忽略“打八折”这一核心条件。
2.隐含条件提取困难
如行程问题中“同时出发”“相遇后继续行驶”等隐含时间、路程关系,学生易遗漏或错误关联。
(二)数学建模能力不足
1.情境抽象化能力薄弱
面对工程问题、利润问题等复杂情境,学生难以建立“工作效率=工作量/时间”“利润=售价-成本”等基础数学模型。
2.数量关系梳理混乱
多变量问题中(如浓度问题),学生常因无法厘清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而列错方程。
(三)心理因素导致的审题偏差
1.畏难情绪影响专注度
部分学生因题目篇幅较长或涉及陌生领域(如经济问题),产生焦虑情绪,草率阅读题干。
2.思维定式误导理解
例如看到“平均速度”直接套用公式“(v1+v2)/2”,忽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的实际定义。
三、审题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
1.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不足,难以处理长句、复合句。
2.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无法将知识点与问题情境关联。
3.缺乏系统的审题策略,如标注法、复述法等。
(二)教学层面
1.传统教学中重计算轻审题,缺乏专项训练。
2.情境创设单一,与实际生活联系不足。
3.忽视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监控自身审题过程。
四、教学对策与实践建议
(一)分阶段审题训练:从“读题”到“建模”
1.初级训练:信息提取与简化**
标记法:用不同符号圈画已知条件、未知量、关键词(如“增加”“剩余”)。
复述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问题,教师通过追问澄清模糊点。
2.进阶训练:建立数学模型**
可视化工具:利用线段图、表格、流程图梳理数量关系。
示例:行程问题
问题拆解: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子问题(如“先求单价,再求总利润”)。
(二)情境化教学:连接数学与生活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
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网购折扣、运动计步),降低认知负荷。
设计开放式问题,如“设计一个最优惠的购票方案”,激发探究兴趣。
2.跨学科整合
结合物理(速度、密度)、地理(比例尺)等学科知识设计应用题,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三)元认知能力培养:提升审题自我监控
1.反思日志法
要求学生在错题旁标注审题失误原因(如“未注意单位换算”“误解‘至少’含义”)。
2.同伴互评与逆向出题
学生互相批改应用题解题过程,指出审题疏漏。
鼓励学生根据数学模型自编应用题,深化对题目结构的理解。
(四)差异化教学策略
1.分层提问设计
对审题困难学生:提供引导性问题(如“题目中涉及几个变量?”)。
对能力较强学生:增加变式训练(如改变条件后的改编题)。
2.技术辅助工具
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行程问题,或通过Excel模拟利润变化,增强直观理解。
五、教学案例设计与效果分析
案例背景: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销售利润问题”
审题障碍点:混淆成本价、标价、实际售价的关系。
教学实施:
1.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用红笔标出所有涉及价格的词汇。
2.小组讨论绘制“价格流向图”:成本→标价→折扣→实际售价→利润。
3.教师通过“错误答案诊断”展示常见审题错误(如直接使用标价计算利润)。
效果反馈:通过课后测试对比,实验班(采用上述策略)应用题正确率较对照班提升22%。
六、结论与展望
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教师从认知规律出发,通过科学的策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审题训练的可行性,例如利用NLP技术分析学生审题中的语义理解偏差,实现个性化指导。
参考文献:
[1]刘青松.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技巧探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2(9):85-86.
[2]陈益平.初中数学应用题审题教学策略例谈[J].考试周刊,2020(3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