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演出背景下沉浸式戏剧与心理疗愈的创新发展策略探析
吴锦豪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一、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ImmersiveTheatre)是一种打破传统观演界限的戏剧形式,通过多感官体验、互动参与和环境营造,让观众成为戏剧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其核心在于消解舞台与观众的物理和心理距离,创造身临其境的叙事体验。沉浸式戏剧代表了当代戏剧从“观看”到“体验”的范式转变,其成功依赖于空间、叙事、技术、观众心理的精密协同。尽管面临挑战,它仍为艺术与商业的结合提供了全新可能,为未来现场娱乐的重要方向。
(一)戏剧疗愈
戏剧疗愈,即使用戏剧表演开展治疗的方法改善身心残障状况。不过一般来说就是根据适用性我们细分了戏剧及表演的各种不同方式,包括角色扮演、情景演出(使用剧本表演或即兴表演皆可)、恰当地运用木偶和面具、讲故事、利用仪式及游戏。所以在这里戏剧疗法的重点是治疗的过程,而不是表演的水平。另外,戏剧疗法的“意图”很重要,改变并不是偶然发生的。由于戏剧表演具有自我意识唤醒功能,因此具有一定的治疗性但这种治疗的效果是随机的。戏剧疗愈是一种目的性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直面并解决精神紊乱,启迪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戏剧疗法的治疗期望就是达到治愈或安抚的目的。从现实方面更广泛地讲,戏剧疗法即实现改变,可以是完全治愈,也可以是某一观点或行为的改变;可以是对残障情况的适应,对现实的正确认识,也可以仅仅是实现个人成长。戏剧治疗师和其治疗对象需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就使戏剧疗愈有别于普通的戏剧表演[1]。所以戏剧疗愈重要的是对戏剧进行有目的运用。
(二)心理学背景
荣格的原型理论与戏剧心理学在探索人类心理、行为及创造性表达方面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的关键性结合不仅为心理治疗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戏剧创作和表演注入了深层心理动力。
1. 荣格原型理论的关键贡献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认为人类共享先天的心理模式(原型),这些模式通过神话、童话、宗教等跨文化叙事反复出现。戏剧心理学利用这一观点,认为戏剧中的角色能唤起观众的无意识共鸣,因其本质是原型的现代表达。
2. 戏剧心理学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受荣格原型启发,戏剧心理学将“角色”视为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载体。社会角色与原型角色共同构成个体的身份认同。而莫雷诺的心理剧技术(如角色互换、镜像法)则是让参与者“活现”原型冲突。强调即兴互动中的象征性游戏,这与荣格对“儿童原型”和创造性无意识的描述高度契合。通过非结构化游戏,患者接触原型意象实现心理转化。
3. 艺术与心灵的共生
荣格认为原型通过象征(如梦境中的蛇)表达;戏剧心理学则用身体动作、角色扮演将象征具象化。
荣格强调仪式的心理功能;戏剧治疗中的团体即兴表演可视为现代仪式帮助群体处理创伤。创造性作为自性实现的途径荣格视艺术为无意识的自我表达;戏剧心理学通过表演将内在冲突外化,从而达成认知重构。荣格的原型理论为戏剧心理学提供了深层心理地图,而戏剧心理学则成为原型活现的实践场域。二者的关键性在于:揭示人类叙事的普遍性与心理结构的戏剧性;通过角色、象征和表演,将无意识内容转化为有意识的疗愈力量。这种结合不仅拓展了心理治疗的边界,也为当代戏剧创作注入了永恒的“神话性”维度。
二、戏剧疗法的任务与核心
(一)戏剧疗愈的精髓:互动
戏剧疗愈需要小组内彼此间的凝聚力和最基本的信任,来保证高效率地完成治疗。因此,治疗师在开展戏剧疗法之前须做好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促进和调和组员之间的关系。只有当小组有了认同感,开始有了“我们”这个概念的时候,戏剧疗愈才算是真正开始。所以戏剧疗愈通过相似的戏剧表演提供类似的学习,这可以帮助实现戏剧疗愈小组的功能和目的。而戏剧正好包括一系列社会化的属性,因此,戏剧是出色的训练媒介。社交技能课程一般从很基础的方面开始,比如学习在与人聊天时的眼神交流。通过在困境中的角色扮演,有效提高组员的口头交际能力。无论采用哪种难度的训练,互动在表演中都是学习的方式,同时也是戏剧疗愈的精髓。[2]
三、戏剧疗愈的商业化前景探析
沉浸式戏剧和戏剧疗法作为两种不同但具有交叉潜力的领域,两者的商业化盈利模式前景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沉浸式戏剧通过打破“第四面墙”吸引年轻群体成为城市文旅新 IP。沉浸式戏剧短期更易盈利,需聚焦 IP 打造和技术降本;长期可向教育、医疗场景延伸。戏剧疗法需优先解决资质认证和行业标准问题,但社会价值高,政策红利显著。通过跨界合作与科技公司、医疗机构分摊风险。重视用户粘性设计。两者在细分市场中均具备可持续盈利潜力,但需根据资源禀赋选择差异化路径:沉浸式戏剧偏向“快消式文化产品”,戏剧疗法则更依赖长期品牌和专业信任构建。沉浸式戏剧通过分级票价、衍生消费、品牌合作等多元模式实现盈利,其核心在于高互动性与体验感,适合文旅融合与商业定制。而戏剧疗法则依托心理健康需求的增长,在临床治疗、教育、企业培训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价值,其发展依赖专业人才与科学验证。两者虽目标不同,但共享“体验式参与”的底层逻辑实现交叉创新。开发心理疗愈剧场,吸引注重自我提升的消费群体与衍生服务增强沉浸式戏剧的互动性,也能为戏剧疗法推动规模化应用,有望开辟新市场。未来,沉浸体验与心理疗愈的融合或将成为艺术与健康产业的重要增长点。两者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兼具社会意义和商业前景,为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多洛丝·兰格利. 戏剧疗法[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6
[2] 保尔·威尔金斯. 心理剧疗法.[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