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续写研究综述
刘慧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1. 引言
读后续写作为一种新兴写作任务,要求学习者通过“读”理解前文,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接着续“写”、补全内容。这一任务可以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身中介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距,进而促进语言输出与输入文本的协同。近年来,学界围绕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任务设计及认知机制展开了多维度探究。本文旨在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深入了解当前读后续写相关研究热点。
2. 读后续写研究综述
2.1 读后续写对二语学习的促学效应
读后续写对二语写作的促学效应得到多项研究的证实,对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表现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词汇学习与运用方面,姜琳和涂孟玮(2016)发现读后续写在词汇学习与运用方面的促学效果显著优于概要写作。这一结果得到Zhang 和 Wang(2022)的证实,其研究发现读后续写在词汇词性、语义和语法运用等产出性知识方面表现更优,读后续写能显著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质量。读后续写任务中,学习者对语法结构的习得效果受任务条件的影响。辛声(2017)表示,单纯的读后续写任务无法帮助学习者习得虚拟语气,但强化读后续写任务即通过显性提示聚焦目标语言结构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2.2 任务设计与任务变量的影响
读后续写任务对二语学习者写作表现的促学效果依赖写作任务设计,输入文本特征、任务模式与文体类型等均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首先,输入文本的语言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王敏和蔡宁(2022)发现,输入文本语言复杂度递增的写作任务更易提升学习者的写作准确性和并列句的使用,而复杂度恒定的写作任务更利于学生写作流利度和从句运用能力的提升。Chen(2021)对比“读英文续英文”与“读中文续英文”发现,前者在词汇、语言结构上更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表明英文输入能强化与目标语的协同。其次,任务模式和学习效果也显著相关。Wang et al.(2021)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与单轮续写模式对比,多轮续写模式的写作任务互动更强、促学效果更优。此外,周楚仪和杜寅寅(2024)对比“自由写作”、“读后续写”与“对比叙作”发现,任务类型对情感投入影响显著,其中学习者对读后续写的情感投入最高,表明读后续写任务更易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情感。体裁也会影响学习者的续写表现。Zhou 和 Wang(2025)系统对比了叙事与说明两类文体的读后续写写作表现,发现说明文读后续写的短语促学效果较好,且学习者写作准确性与句法复杂度更高。
2.3 心理机制与认知过程
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根植于协同效应、母语思维调节与学习投入等认知过程。协同是读后续写的核心机制,指学习者的语言产出向输入文本趋同的过程。Wang 和Wang(2015)通过研究表明,英文输入组的词汇复用率更高、错误更少,而依赖母语语境知识的任务则易引发母语迁移错误。Chen 和 Zhang(2022)的纵向研究证实,接触英文输入文本的学习者能准确地产出更多目标语词块,这表明学习者在语言产出过程中易受母语思维的干扰。学习投入是影响学习者写作表现的关键变量。周楚仪和杜寅寅(2024)指出,学习者的情感投入虽受任务类型的影响,但情感投入与写作表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二语学习者的情感投入越多,写作表现越好。
3. 结语
尽管当前读后续写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仍存在局限性。研究对象和设计方面,现有研究多以大学生或高中生为对象,对如小学生之类的低龄学习者及成人学习者的关注不足,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群体的写作特征与学习需求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同时,当前研究者多从横向研究探讨二语学习者的读后续写表现,现有的纵向研究的实验设计周期较短,难以捕捉长期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特征变化。在写作任务探索方面,现有研究对输入文本长度、反馈(教师反馈或同伴反馈)等关键变量的交互作用缺乏系统考察,且研究多聚焦叙事文等体裁,对学术写作、应用文等文体的探索稍显匮乏,而这类文体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与叙事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协同效应与促学效果的描述,极少研究探索学习者在完成读后续写任务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如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加工等。同时,现有研究中对学习者读后续写表现的评价维度较为单一,多从语言形式(如词汇、句法结构等)的复杂度、准确度和多样性进行评价,忽视了写作内容及其逻辑连贯性等衡量写作质量的核心指标。此外,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学习者访谈、反思日志等质性数据深入分析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与元认知调控策略。
针对以上不足,未来研究需从多维度进行突破。在研究对象方面,未来研究者可将低龄学习者和成年学习者纳入研究范畴,并进行持续 6 个月及以上的长期教学实验,探讨读后续写任务的有效教学策略。任务变量研究可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系统探究变量间的交互效应,并将研究文体拓展至学术论文、应用文等。认知过程方面,学者可以引入眼动追踪等技术,结合有声思维与访谈等方法,揭示协同效应与学习者思维的认知过程,同时需考察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个性化写作指导提供理论支撑。评价体系上,未来研究应既关注词汇和句法的复杂度、准确性与多样性,也需重视篇章衔接与写作内容的完整性和新颖度。
参考文献:
[1] 周楚仪, 杜寅寅. 英语二语读后续写任务中的学习投入研究[J]. 现代外语,2024, 47:690-701.
[2] 王敏 , 蔡宁 . 读后续写输入文本语言复杂度对二语写作中语言发展的影响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22, 54:890-901.
[3] 姜琳 , 涂孟玮 . 读后续写对二语词汇学习的作用研究 [J]. 现代外语 ,2016,39:819-829.
[4] 辛声. 读后续写任务条件对二语语法结构习得的影响[J]. 现代外语,2017,40:507-517.
[5]Wang, M., Gan, Q., & Boland, J. L2 syntactic alignment in the reading-writing integrated continuation task: Evidence from Chinese EFL learners’descriptionof motion ev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44:292-313.
[6]Zhou, X., & Wang, Q. Genre effects on alignment and writing quality inthe continuation task by Chinese EFL learners[J].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 2025,16:1225-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