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工程中的虚拟数字人技术运用分析
王园琦
杭州市萧山区融媒体中心 浙江省杭州市 311200
引言:
随着 AI 与图形技术的突破,虚拟数字人逐渐成为广电领域的技术新引擎。本文聚焦该技术在节目生产、用户交互等场景的落地价值,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其降本增效与体验升级的双重作用,旨在揭示虚拟技术与传统广电融合的必然趋势,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方法论支撑。研究兼具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双重意义。
1. 虚拟数字人技术概述
虚拟数字人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和多模态交互技术构建的高度拟人化数字形象,其核心依赖于 AI 驱动、3D 建模、动作捕捉及语音合成等关键技术。AI 驱动赋予数字人自主决策与学习能力,3D 建模确保形象逼真度,动作捕捉实现自然肢体语言,语音合成则提供类人声线,结合 NLP(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智能对话。根据功能差异,虚拟数字人可分为服务型(如客服、导览)、表演型(如虚拟偶像、主播)和交互型(如实时互动的虚拟助手),三类技术侧重不同,但均需多技术协同。在广电行业中,虚拟数字人的需求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创新内容形式,如虚拟主持人突破传统节目制作边界;二是提升运营效率,通过AI 自动化降低人力成本;三是增强用户粘性,借助交互型数字人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随着超高清、5G 和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广电工程对高精度、低延迟、强交互的数字人应用需求将持续升级[1]。
2. 节目制作与内容创新
在广电工程领域,虚拟数字人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节目制作模式,为内容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虚拟数字人首先在节目主持领域展现出强大优势,通过高度拟人化的 AI 主播实现了 24 小时不间断播报,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能保证播报的精准度和一致性。以央视的 ′′AI 合成主播 " 为例,其依托语音合成、面部表情模拟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流畅地播报新闻,甚至在紧急新闻事件中实现即时响应,这种技术突破让传统主播无法企及的播报时效性成为可能。在综艺节目制作方面,虚拟偶像如洛天依、A-SOUL 等通过动作捕捉和实时渲染技术,实现了与真人嘉宾的无缝互动,创造出虚实结合的节目效果。这类虚拟艺人不受档期限制,可塑性极强,能够根据节目需求随时调整形象和表演风格,为节目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在文化类节目中,虚拟数字人技术更是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三维建模和历史资料复原,可以让历史人物 " 复活 " 在观众面前,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历史故事,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纪录片制作也开始运用这项技术,通过数字重建已灭绝动物或古代场景,配合虚拟讲解员,创造出传统拍摄手段无法实现的视觉效果 [2]。
3. 智能交互与用户体验提升
虚拟数字人技术在广电工程中的智能交互应用正在重塑传统单向传播模式,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沉浸式体验。在直播互动领域,虚拟数字人客服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情感计算技术,能够实时响应观众提问,解决传统人工客服响应不及时的问题。例如在体育赛事直播中,虚拟解说员不仅可以提供专业解说,还能根据观众弹幕实时调整解说内容和风格,甚至能针对不同用户偏好提供个性化赛事数据分析。这种双向互动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粘性,使传统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社交体验。在新闻节目中,AI 虚拟主持人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能够识别观众语音或文字提问,从海量数据库中即时调取相关信息进行解答,实现了新闻内容从 " 播报 " 到 " 对话 " 的转变。教育类节目则利用虚拟教师形象,结合知识图谱和自适应学习算法,为不同年龄段和学习进度的观众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教育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电视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在娱乐综艺领域,虚拟数字人通过计算机视觉和动作捕捉技术,能够与现场观众进行实时游戏互动,甚至能根据观众表情和肢体语言调整互动策略,创造出更具趣味性和代入感的娱乐体验。AR 技术的融入进一步拓展了交互维度,观众通过手机摄像头就能与节目中的虚拟角色合影或进行小游戏,这种跨屏互动模糊了节目内容与用户生活的界限。
4. 广电流程优化与降本增效
虚拟数字人技术正在为广电行业带来一场深刻的流程革命,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优化。在新闻生产领域,AI 驱动的虚拟主播系统已经能够实现从文稿到成片的自动化生产流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分析新闻稿件,智能生成播报语气和表情,再结合语音合成和图像渲染技术输出完整的新闻视频,这个过程将传统需要数小时完成的采编播流程压缩到分钟级别,特别是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展现出巨大优势。在节目后期制作环节,虚拟数字人技术通过智能剪辑算法可以自动识别素材中的关键帧和精彩片段,大幅减轻人工剪辑的工作量,同时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替换和动作迁移技术,使得节目内容的修改和调整变得更为便捷,避免了传统方式中需要重新拍摄的高额成本。虚拟拍摄技术的应用更是彻底改变了影视制作模式,通过将演员表演与虚拟场景实时合成,制作团队可以在拍摄现场直接看到接近成片效果的画面,这种被称为 " 虚拟制片 " 的技术不仅节省了大量场地搭建和转场时间,还极大减少了后期特效制作的工作量,迪士尼《曼达洛人》系列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这项技术可以缩短30% 以上的制作周期。
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虚拟数字人能够承担部分标准化程度高的工作内容,如天气预报播报、体育赛事集锦解说等,释放出的人力可以投入到更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中去。远程协作场景中,虚拟数字人技术打破了地理限制,通过动作捕捉和实时渲染技术,身处不同地区的专家可以以虚拟形象共同参与节目录制,避免了人员调度的麻烦和差旅成本。在内容审核环节,基于 AI 的虚拟审核员可以 7×24 小时不间断工作,通过多模态分析快速识别违规内容,其处理效率可达人工审核的数十倍。存储和传输环节也因虚拟数字人技术得到优化,通过参数化建模和轻量化渲染技术,虚拟角色资产的文件体积较传统视频素材大幅减小,这对需要长期保存大量节目资料的广电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创新并非简单替代人工,而是通过人机协作模式重新优化了生产流程,比如在综艺节目制作中,导演可以通过调整虚拟角色的参数快速验证创意构思,而不必等待实际排练效果,这种快速迭代的工作方式显著提升了创作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虚拟数字人正在从单点应用向全流程渗透,推动广电行业向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成本节约上,更重要的是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灵活的实现手段。
结语:
虚拟数字人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广电工程的价值链。从内容生产到商业变现,其多维度应用展现了技术驱动的行业变革潜力。未来随着元宇宙生态成熟,虚拟数字人将更深层次地重构媒介形态,但需同步关注技术伦理与标准建设,方能实现人机协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 , 李 想 .《虚拟数字人技术白皮书(2023)》[R].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 2023.
[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4K/8K 超高清视频技术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Z].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