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田野工作的“技”与“艺”

作者

甘利雄

湖北文理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湖北襄阳 441053

一、引言:被忽视的田野基石

在轰轰烈烈的非遗数字化浪潮中,高清摄像机、专业录音笔等硬件设备成为关注的焦点,采集回来的海量音视频素材常被视为成果本身。然而,许多项目在建成后即陷入“死库”困境——素材因缺乏有效标注而难以检索,因语境信息缺失而沦为孤立的“声音碎片”,更因版权与伦理纠纷而无法开放利用。其根源,往往可追溯至田野采录这一起始环节的粗糙与失范。

鄂西北民歌体裁多样、语境复杂(如丧歌、薅草锣鼓等仪式性歌种),对采录工作的规范性与伦理敏感性提出了极高要求。传统的“时间- 地点-人物 - 歌名”记录模式远不足以支撑其后的学术研究与活化利用。本文认为,田野工作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门融合了科学规范(“技”)与人文关怀(“艺”)的复杂实践。本文将结合一线经验,重点剖析这两大维度,以夯实民歌活态保存的根基。

二、“技”之维:构建“全生命周期”元数据规范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资源可被发现、可理解、可管理、可长期保存的关键。我们突破了仅描述资源最终状态的静态思维,首创了一套贯穿采录前、中、后三阶段的动态元数据框架。

(一)采录前:策划型元数据

在下乡前,团队需预先填写《田野采录策划表》,这不仅是一份工作计划,更是一组重要的前置元数据。它包括:1. 预期目标: 本次采录旨在补充何种歌种?重点拜访哪位传承人? 2. 历史脉络: 该歌种已有哪些文献记载与研究?本次采录希望解决何种学术问题? 3. 设备清单: 所用摄像机、录音设备、存储介质的型号与参数,为后期数据溯源提供依据。这份策划表确保了采录的目的性和系统性。

(二)采录中:核心描述型与原生型元数据

这是元数据采集的核心环节,我们将其细化为两类:

核心描述型元数据: 采用定制化的《民歌采录信息登记表》进行标准化填写。除基本项外,特别增加了:“演唱语境”(如:丧葬仪式、田间劳动、节日庆典)、“歌词方言音标”、“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联”(如与地方戏曲、舞蹈的配合)、“传承谱系”(师承关系)、“演唱者情绪与状态” 等深度描述项。

原生型元数据: 由设备自动生成的技术参数,如音频的采样率、位深度,视频的分辨率、帧率,以及 GPS 地理位置信息、时间戳等。这些是保障资源质量与可重用的技术基础。

(三)采录后:管理型与权利型元数据

采录结束后立即进行备份与归档,此时需注入:1. 管理型元数据: 数据格式、文件大小、存储路径、校验码(MD5/SHA)以确保数据完整性。2.权利型元数据: 至关重要却常被忽略。必须清晰记录每一项资源的授权范围(如:仅限研究/ 可用于公开出版/ 可进行衍生创作)、授权年限以及联系人信息。这张“数字身份证”是资源能否合法、合规活用的前提。

通过这套环环相扣的元数据体系,每一份民歌资源不再是孤立的文件,而是一个信息饱满、结构清晰、权责分明的数字对象,为构建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艺”之维:田野工作中的伦理实践

与技术规范同等重要的是贯穿始终的田野伦理。它决定了工作是“掠

夺性”的采集,还是“共建性”的记录。

(一)知情同意:超越“签字”的深度沟通

我们摒弃了简单的、格式化的《知情同意书》。取而代之的,是与歌手及其社区进行的长时间、多轮次的沟通。使用方言、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详尽解释项目目的、资源未来可能的用途(包括上网、用于创作等潜在风险),并明确告知其拥有的权利(如署名权、是否匿名、随时退出的权利)。这个过程旨在建立真正的信任,而非仅仅获取一纸法律凭证。

(二)反馈与馈赠:构建互惠关系

采录不是单向索取。我们的实践包括:1. 即时反馈: 现场将拍摄的照片、视频回放给歌手看,让他们成为自己艺术的首位欣赏者和评判者。2. 成果馈赠: 后期将制作好的精编视频、高质量照片、乃至整理好的乐谱,洗印装裱后送回给歌手家庭或村集体。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对其文化主体性与贡献的承认。3. 文化赋能: 在村中举办小型的放映会,激发社区的文化自豪感,鼓励内部的传承。

(三)语境优先与神圣性尊重

对于丧歌等具有特定仪式功能和神圣性的歌种,我们严格遵循“语境优先”原则。绝不为了拍摄效果而要求歌手在非仪式场合表演。拍摄以不干扰仪式正常举行为绝对前提,并与仪式主持者充分沟通,对某些禁忌环节采取不拍摄或仅拍摄环境空镜头的处理方式,充分尊重地方性知识和信仰。

四、结论:规范与伦理的双重赋能

田野采录是民歌数字化的源头活水。本文所强调的“技”(元数据规范)与“艺”(田野伦理),正是保障这源头之水既充沛又纯净的关键。前者通过科学的设计,确保了资源的可用性与可持续性;后者通过人文的关照,保障了工作的合法性与道义性。

这套融合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田野工作方法,其意义远超鄂西北一地。它旨在回应一个普遍性难题:如何让数字化真正地、负责任地“活”起来,而不是徒增一堆无序且充满争议的数字废墟。唯有在田野中打下如此坚实的根基,后续的资源库建设、活化传播才可能枝繁叶茂,真正实现民歌文化在数字时代的生生不息。

甘利雄(1985.2),男,汉族,湖北黄冈人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实验师,从事民间艺术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3 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研研究项目《鄂西北民歌活态化保存与资源库建设》23Q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