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国企党建新路径构建新时代党建工作生态体系
宋羽恬
杭州之江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1、存在问题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承担着保障政策落地、参与决策部署及强化组织建设的核心职能。在现代化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进程中,党组织虽已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但在基层实践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 组织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强化
基层党建工作中,“一人多岗”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人员除承担党建职责外,需兼顾业务部门多项任务,面临多头对接压力,导致党建工作执行质量参差不齐。新任职组工干部因缺乏系统的党务培训与实践锻炼,对党内法规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时难以与企业战略目标深度衔接,导致党建工作呈现“碎片化”特征。部分单位党建工作存在“重任务完成、轻效果评估”倾向,部分基层支部对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真正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1.2 党建与业务协同机制有待完善
部分基层党组织党员跨部门组成,支部与党员、党员与党员间常态化互动机制缺失,仅依赖支委统筹协调,组织凝聚力不足。在基层实务中,受传统管理思维影响,工作重心易向业务端倾斜,党建引领作用未能有效融入业务流程设计与决策链条。部分单位存在“党建与业务分属不同范畴”的认知偏差,导致党建活动内容脱离业务实际,主题缺乏针对性,难以激发党员参与热情,形成“党建单向发力、业务独立运行”的割裂局面。
1.3 形式化问题依旧难以避免
在国有企业基层实践中,党建活动形式多样化趋势显著,但部分活动仍存在实效性不足问题。许多活动“为举办而举办”,前期缺乏对职工真实需求的调研,后期缺乏对活动效果的科学评估,导致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错位。部分单位将党建工作等同于资料整理与台账填写,“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忽视党建工作对党员思想引领与企业发展的实质推动作用,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号召力。
2、解决思路
2.1 夯实组织队伍建设根基
优化人才选用机制,压实主体责任,通过“专业性提升 + 思想建设”双轨并行模式,强化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党建人才专业化培养体系”,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与交流,重点提升组工干部对党内法规的理解运用能力、对企业战略的认知把握能力,以及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系统谋划能力。完善工作台账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推动“大数据”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准把握党员思想动态与党建需求,实现党建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2.2 构建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体系
党建工作在企业中肩负统一思想、把握方向、引领落实的核心使命,是国有企业的“根”与“魂”。基层党组织需强化政治功能,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领导班子,健全意见反馈机制,畅通党员参与企业治理的渠道。打破党建与业务“两张皮”格局,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在项目立项、技术攻关、管理创新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攻关小组等方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2.3 聚焦实效导向破解形式主义
《党员管理手册》明确指出,党的组织生活应注重实效、形式鲜活,以实现对党员的有效教育与凝聚。针对基层党建考核难题,需优化考核体系,降低材料考核权重,强化实绩导向,将党员在业务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党建对企业效益的提升效果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要进一步科学整合考核内容,避免重复检查,减轻基层负担,推动党建工作从“重形式”向“重实效”转变,确保党建活动真正服务于职工需求与企业发展。
3、发展方向
3.1 创新党建工作建设方式,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双引擎。需将党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融入企业文化体系,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主题教育等活动,增强职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动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全流程深度融合,在战略制定、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中体现党建引领,形成“党建铸魂、文化聚力”的协同发展格局,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3.2 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党建工作的高效开展,需以制度落地为前提。国企需健全党建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党组织职责边界,建立标准化工作规范,确保“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严格落实。在标准化基础上,鼓励基层支部结合业务特点创新工作载体,形成“一支部一特色”的党建格局,既坚守政治原则,又体现行业特色,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与吸引力。
3.3 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与组织力,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需聚焦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党性教育、业务培训,提升党员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在国企工作开展中要注重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加强党组织与群团组织的协同联动,形成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工作合力,共同服务于企业中心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