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杨辉铭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实验中学 363000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初中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学生的价值观、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然而,传统教学模式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亟需通过创新的教学路径来解决当前的难题。本研究通过分析现实困境,结合生活化情境,提出具体的创新方案,以期为未来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学生树立思想政治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也是树立社会责任、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奠基课程,是学生融入社会、敬畏法律的“原点”[1]。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虽涉及到相关法理概念等法律和道德教育内容,但其抽象性、生硬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内容往往难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教材案例也显得过于“讲道理”,缺少相关案例生活内容,缺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样本”案例,在内容理解和兴趣上都使学生倍感疲惫 [2],难以对学习主体展开生动、具体的内容建设,从而难以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相应情感内容的表达,更无法实践性地让学生有所“行动”。

2.2 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参与度的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法更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学生更多是充当听课的角色,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需要启发思维讨论的内容,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打破陈旧的模式,仍旧依照课本教给学生灌输式教学 [3]。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就缺少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学生对法制道德的了解和把握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学习成为法律遵守者和实际行动者。

3.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路径

3.1 从生活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现实感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应当将教学内容只进行理论讲解,应当让道德与法治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对法律常识以及道德教育等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使得学生更具有学习兴趣及分析思考意识。例如,可以给学生观看生活中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网络世界相关的法律规定等问题或者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法律事件,从而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学习时不再枯燥,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进而能够将知识在自身头脑中进行合理转化,使学生能够充分具有法律意识和责任心。同时,也能够让教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使学生可以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讨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 [4]。

3.2 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能以讲为主、以读为主,而要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将法律规定的抽象过程变成学生可以直观领会的事情,让学生在“做”中学。课堂上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授过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法律,而是用更有趣的模拟环境,以模拟法庭、法律辩论为课堂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知识,用模拟法庭的“做”来理解学习和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深刻。这种以“做”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更愿意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吸收课堂信息。在不断地互动学习中,使学生找到乐趣,找到动力,真真正正地去掌握、去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5]。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中思维产生“碰撞”,使他们自己对问题进行自由、健康的讨论和互动,在互动讨论中消化吸收教学知识,培养学生自由探讨的良好习惯。

3.3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学质量

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主体,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科功底,更要具备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高尚的教育品德,这就要求教师对自身不断进行强化教育,注重学校的授课培训和教学讨论,加强对于教学的个性化创新,寻求适应学生学习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 [6],同时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个性,因材施教,有针对地对不同背景、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教学,有效实现知识的传授,为学生自身构建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寻找学习最佳路径,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情景导入路径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模式,能够很好地突破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困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实用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与内容,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随着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及课程与内容的不断更新,会有更高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秀平 .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J].学周刊 ,2025,20(20):44-46.

[2] 陶春华 .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转型的路径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3(4):35-36.

[3] 陈小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 漫科学( 科学教育 ),2025(1):236-238.

[4] 方芳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4(16):57-59.

[5] 杨玲 . 生活化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路径研究 [J]. 教师 ,2024(35):66-68.

[6] 常宏 .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4(1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