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促进我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作者

张海阔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宁波 315175

摘要: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演进与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战略背景下,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对出口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本文以“人工智能促进我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为主线,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技术经济理论与贸易实践,从直接机制与间接机制双重视角剖析AI的作用路径,并针对当前挑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AI凭借其广泛渗透性、数据驱动性及偏向替代性等技术特性,深度整合出口全链条资源;同时通过提升劳动生产率、加速绿色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及引导绿色消费升级等间接路径,系统性重构出口竞争优势。未来需通过技术攻关、制度完善与国际合作,进一步释放AI对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潜力。

引言:中国自2013年起连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2023年出口额达3.6万亿美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出口仍面临”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绿色贸易竞争力较弱、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有待提升等问题,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存在明显差距。与此同时,以AI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至生产、流通、服务各领域。据《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AI在贸易领域的应用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12%跃升至2024年的38%;我国制造业中使用AI技术的企业里,出口企业占比高达65%。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AI如何促进出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推动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实践需求。

现有研究多聚焦AI对生产效率的单维度影,或基于工业机器人等单一技术探讨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局部作用,但对AI在出口结构优化、绿色转型等系统性影响机制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尝试突破这一局限,结合技术经济学与新贸易理论,构建“技术渗透—效率提升—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解AI赋能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解释。

一、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界定,以及二者的互动机制展开探讨。

在二者的关联研究中,现有文献主要从数字技术应用的不同路径展开:一是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技术扩散,加速贸易环节组织优化与要素流动,显著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1];二是互联网技术通过降低信息获取、跨境交易及境外营销成本,扩大出口的扩展边际(新市场开拓)与集约边际(现有市场份额提升)[2];三是工业机器人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边际成本,直接推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3];四是跨境电子商务通过畅通供需信息渠道,降低长尾需求满足成本,促进出口规模增长并推动产品差异化转型[4][5]。

尽管上述研究为理解AI与出口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基础,但仍存在三方面不足:其一,对AI“广泛渗透性”、“数据驱动性”等通用技术特性在出口全链条(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的整合作用缺乏系统分析;其二,对AI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等间接机制推动出口“绿色化”“价值链攀升”的协同效应探讨不足;其三,较少关注AI在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规则话语权等高质量发展核心维度的具体路径。本文将聚焦这些缺口,构建更全面的分析框架。

二、人工智能促进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一)直接机制:技术特性驱动的全链条渗透

AI的核心特性(广泛渗透性、数据驱动性、偏向替代性)构成其促进出口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作用路径。

(1)广泛渗透性:跨环节协同优化

作为“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具有跨行业、跨环节的渗透能力,能够深度整合出口全链条。其通过底层数据贯通形成联动机制:生产环节的实时质量数据同步至研发端,推动产品设计迭代;物流环节的时效与成本数据反馈至生产计划,优化排产策略;营销环节的市场需求数据反向指导研发方向,最终实现“需求—研发—生产—交付”的闭环响应体系,打破传统出口各环节的信息孤岛,形成全链条协同优化。

(2)数据驱动性:重构出口决策逻辑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生产要素。通过“数据—知识—决策”的转化过程,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从经验导向转向数据导向。企业通过收集、分析海外市场需求数据(如消费者偏好、文化差异等),利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市场趋势,指导产品设计与定价。这一模式不仅缩短了产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周期,更推动企业从“被动适应市场”转向“主动引领需求”,为出口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6]。

(3)偏向替代性:推动要素结构升级

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的替代与高技能劳动的互补,直接推动出口企业要素结构升级。其“替代”并非单向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人机协同”催生高技能岗位需求(如机器人运维、算法优化等),形成要素结构的“升级式重构”。这种双向作用推动出口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复杂度,最终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跃迁,成为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关键动力[8]。

(二)间接机制:效率提升与结构优化的协同效应

AI不仅通过技术特性直接作用于出口链条,更通过提升效率与优化结构的间接路径,系统性重构出口竞争优势。

(1)劳动生产率提升:人工智能通过“机器换人”与“人机协同”双重路径推动劳动生产率增长。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重复性劳动的替代,直接提升单位工人产出效率;另一方面,AI辅助系统(如智能设计软件、自动检测工具)与高技能劳动者形成互补,增强其生产与创新效能。两类机制共同作用下,使用AI技术的出口企业劳动生产率显著高于未使用企业。

(2)人工智能为绿色技术研发提供“计算实验”工具,通过模拟材料性能、优化工艺参数等方式,降低研发试错成本并缩短创新周期。这种技术赋能推动了新能源、低碳材料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进而提升出口产品的环境合规性,促进绿色产品出口规模扩张与质量升级。

(3)人工智能通过信息整合与算法优化,改善出口企业与行业层面的资源错配问题。在企业端,AI驱动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可动态调整原材料采购与库存水平,提升库存周转效率;在行业端,平台型AI(如跨境电商智能匹配系统)通过精准对接供需,减少产能过剩与资源闲置。这种全链条的资源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了制造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并推动出口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4)绿色消费升级引导:人工智能通过多源数据(如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分析,精准识别海外市场的绿色消费需求(如低碳、可回收等偏好),为出口企业提供产品绿色化设计的决策依据。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推动出口产品向绿色化转型,进一步强化其质量优势与市场竞争力。[9]

三、人工智能促进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当前挑战

尽管人工智能对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显著,但其应用仍面临以下现实挑战:

(一)技术应用成本高企,中小企业“用不起”

AI系统的研发、部署与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中小企业难以承担。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24)调研,出口企业AI系统初始投入平均达500万元,对于年利润普遍在2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出口企业而言,占比超过25%,成为其应用AI的主要障碍。例如,山东某机械出口企业引入AI视觉检测设备用于产品质检,但其底层算法和芯片仍需进口,2024年受国际技术管制影响,设备维护成本同比增加35%,制约了AI在质量控制环节的规模化应用。

(二)数据安全与技术基础薄弱,应用效果受限

传统出口产业在AI技术落地中面临数据采集与技术应用的双重制约:企业内部生产数据标准化程度不足、外部市场需求数据(如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未打通,导致算法训练效果受限;数据合规风险的加剧进一步放大了技术应用障碍。自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实施以来,全球范围内因数据违规引发的罚金累计已超过40亿欧元;2023年12月,TikTok因涉嫌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数据,接受澳大利亚隐私监管机构调查。此类典型案例表明,数据处理违规成本高昂,合规管理已成为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此外,地缘政治摩擦升级带来的合规风险需重点关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欧美国家正通过政策引导构建区域性供应链闭环,以行政手段限制中国产业链的深度参与。这种“政治化”的合规要求,对传统“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出口模式形成结构性挑战,倒逼企业重构全球运营策略。

(三)技能错配与企业分化,转型阵痛明显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替代-创造”双向影响引发技能错配:低技能岗位被替代的同时,高技能岗位(如机器人运维、算法优化)需求激增,但劳动力供给结构滞后,导致 “低技能过剩” 与 “高技能短缺” 并存,企业需承担培训或外聘的额外成本,延缓技术效能释放。这种技能错配迫使企业承担额外成本:或通过内部培训提升现有员工技能,或通过外部招聘补充高技能人才,短期内推高了企业运营负担,延缓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出口质量提升的整体效能释放。

同时,企业间技术应用水平显著分化:不同规模、区域企业在资源禀赋与技术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呈现显著分化,形成出口质量提升的“马太效应”。大型出口企业凭借资金优势与技术积累,能够投入资源构建AI驱动的全链路管理体系,实现从研发到交付的全流程优化,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快速提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小型出口企业受限于数字化基础薄弱、技术投入能力不足,其人工智能应用多停留在基础数据统计或单一环节工具层面,难以实现全链条协同优化,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效果有限。这种分化不仅导致出口质量在企业间的非均衡发展,更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出口行业整体升级的拉动作用,使得“技术赋能”的红利集中于头部企业,未能形成行业性的质量跃迁。

四、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分层支持、数据治理、人才培养等路径,释放 AI 对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潜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构建分层支持机制,破解中小企业“用不起AI”困局

技术应用成本高企是制约中小企业转型的首要障碍,需通过分层支持机制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其一,由工信部牵头建设国家级AI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出口企业提供标准化算法模型、弹性算力租赁及行业脱敏数据接口,将初始投入降低60%以上;其二,实施“AI赋能出口”专项补贴,对年营收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出口企业按技术投入的30%给予税收抵免,中西部企业额外叠加10%区域补贴;其三,鼓励龙头企业开放技术资源,通过“链主企业+中小企业”模式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缩小技术应用差距。

(二)强化数据治理与技术攻关,夯实AI应用基础

技术应用效果的提升依赖于数据基础的夯实与技术瓶颈的突破。一方面,完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建立“分类分级”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对用户隐私数据实行“最小必要”采集与区块链加密,对企业经营数据通过行业共享平台脱敏开放,解决数据分散问题;另一方面,加大AI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将“出口领域AI专用芯片”“低代码算法工具”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科技企业联合行业协会开发适配传统出口行业的专用解决方案,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此外,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 “算法透明度分级披露”“数据跨境流动互认”等标准,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区域互认体系,降低合规成本。

(三)深化产教融合,破解“机器换人”与“技能缺口”矛盾

针对技能错配与企业转型阵痛,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实训”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其一,鼓励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国际贸易”交叉学科,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如与出口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跨境数据分析师”“AI贸易合规师”等特色课程。其二,实施“AI贸易人才专项培训计划”,人社部联合行业协会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如机器人运维、算法调试等,对低技能工人给予培训补贴;建立“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专家以“项目制”入驻企业,缓解人才短缺。其三,推动技术能力普惠化: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AI工具与数据资源,支持其从基础应用向全链路优化升级,缩小企业间技术差距,促进出口质量的行业性跃迁。

五、结论

本文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促进我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政策路径,核心结论如下:

人工智能凭借“广泛渗透性”“数据驱动性”“偏向替代性” 三大技术特性,深度整合出口全链条资源,通过“需求—研发—生产—交付”闭环协同与“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双轮驱动,系统性重构出口竞争优势,成为推动我国出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的核心动力。当前,中小企业“用不起AI”的成本约束、数据安全与合规风险、“低技能过剩”与“高技能短缺”的劳动力错配,以及企业间技术应用分化的“马太效应”,是制约AI赋能的主要瓶颈。破解瓶颈需通过分层支持降低技术门槛、强化数据治理与技术攻关夯实基础、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供给,推动AI技术普惠应用,最终实现出口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跃升。

参考文献

钞小静,薛志欣,孙艺鸣.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对外贸易升级——来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科学,2020,(03):46-59.

Juhász, R., & Steinwender, C. (2018). Spinning the web: The impact of ICT on trade in intermediates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 (No. w24590).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蔡震坤,綦建红.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否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来自中国企业数据的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21,(10):17-33.DOI:10.13510/j.cnki.jit.2021.10.002.

鞠雪楠,赵宣凯,孙宝文.跨境电商平台克服了哪些贸易成本?——来自“敦煌网”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20,55(02):181-196.

马述忠,房超.跨境电商与中国出口新增长——基于信息成本和规模经济的双重视角[J].经济研究,2021,56(06):159-176.

方慧,戴文豹,李坤.人工智能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来自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证据[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22(4):39-5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AcemogluD,RestrepoP.TheRaceBetweenMachineandMan:ImplicationsofTechnologyforGrowth,FactorShares,andEmployment[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8,108(6):1488-1542.

WorldBank.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Trad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DevelopingCountries[R].2024.

基金项目:

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2024年度第一批市哲社规划课题(年度申报课题):“人工智能驱动宁波出口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效应检验与政策研究”(G2024-1-18);

2025 年度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数字经济驱动浙江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效应检验与政策研究”(2025N102)。

作者信息:张海阔,女,汉族, 浙江宁波人,1994.4,博士研究生学历,2022年毕业于韩国世宗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