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红色文化推进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研究
严煜
南昌理工学院
摘要:南昌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军事起义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热度持续升温,南昌的红色文化逐渐从单一纪念性展示转向融合文旅产业的复合发展格局。如何在保留红色文化庄重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资源活化、产业延伸与体验升级,成为地方政府与产业主体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尤其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与精神文明建设并行推进的政策背景下,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思想价值、情感内核和教育功能愈发凸显。本文从红色文化的价值挖掘、产业融合路径、传播方式转型等方面展开分析,结合南昌本地发展现状,提出推动红色文化与地方文旅高质量融合的系统对策,以期为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文化品牌与城市精神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南昌红色文化;地方文旅产业;文化资源活化;融合发展;传播机制
引言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精神结晶,在新时代背景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在当下社会治理、意识形态建设、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着独特的战略作用。南昌因“八一起义”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拥有诸如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朱德旧居等大量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纪念设施。这些资源在政治教育、精神传承、城市认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开展全民红色教育和构建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依托。随着文旅消费升级与文化体验需求提升,南昌面临如何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传统的“展馆式”与“打卡式”红色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游客的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需求,亟需在叙事结构、传播路径、体验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表达和市场转化,使其成为推动城市软实力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引擎。
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构成与文化价值体系
(一)革命遗址类资源的政治象征意义
南昌现存大量以革命纪念地、战役遗址、重要人物旧居为核心的物理性红色资源,这类资源集中体现了党的建军历史与革命精神,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庄严感与历史厚重感成为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符号。这些遗址不仅承载着党的奋斗历程与武装斗争史,也是革命精神具象化的历史见证。当前,在南昌城市品牌建设中,这些红色遗址已经被纳入核心文化资源体系,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凝聚市民精神认同的基础。通过高标准修缮与功能优化,一些遗址逐步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教育”“互动传播”的转型,在政务接待、研学教育、节庆活动中发挥日益突出的示范功能。
(二)红色故事与英模精神的价值传播功能
南昌不仅有实地遗址,更有丰富的革命故事与英模人物精神。如朱德的革命事迹、新四军在江西的抗战历程等,这些无形文化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可通过文学、影视、演艺等多元手段进行再创作与传播。这些故事凝结了忠诚、奉献、牺牲与奋斗的价值观,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在传播载体方面,应加大对红色叙事资源的数字转化和艺术再编能力,推动“红色题材+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通过动漫、短剧、纪录片、广播剧等形式,唤起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情感共鸣,激活红色精神的当代表达。同时,也可将红色人物故事融入地方教材与校园文化,构建校园红色教育生态链,夯实思想引领与情感培育的双重成效。
(三)红色文献资料的教育资源属性
各类革命文件、历史档案与图像资料既是研究南昌红色文化的重要依据,也为中小学、大学开展本地化红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素材。系统整理与数字化保存可有效拓展其社会服务与公共教育功能。目前,南昌部分高校和档案馆已开展地方红色文献编目、专题整理与开放共享,初步构建了集史料保存、教学辅助与公众查阅为一体的数字红色档案平台。文献的数字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料管理的效率,也使红色文化教育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大幅增强。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红色文献的二次开发,如策划以原始手稿、照片、新闻剪辑为基础的互动课程、主题展览和线上讲堂,实现从“档案记忆”到“教育资源”的转化升级,推动红色文化在知识体系与育人体系中深度融入。
二、红色文化与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互动体验
目前南昌大多数红色景区仍停留在“静态展览—导览讲解—合影留念”的模式,缺乏沉浸式、互动性、参与型的文旅产品,游客体验感薄弱,导致回头率低、驻留时间短,影响整体产业链延伸。现有的红色旅游线路多以单点展示为主,缺乏内容延展与服务配套,参观形式以跟团游和被动接收信息为主,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与深度记忆。此外,部分景区设施陈旧、运营机制落后,未能引入现代服务理念与数字化技术,导致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对红色文化产生审美疲劳与参与倦怠感,从而降低整体吸引力与竞争力。
(二)文化内容表达方式缺乏现代感
红色文化的宣传方式多依赖于传统展板、资料陈列和单向讲解,难以激发青年群体的共鸣。部分内容叙述方式陈旧,缺乏故事化呈现与新媒体包装,导致传播效果受限,影响文化影响力辐射。尤其是在数字媒介主导受众信息获取的当下,红色文化内容在视觉语言、表达节奏与传播渠道等方面未能与主流传播趋势接轨,造成与青年受众的传播脱节。此外,对红色人物与事件的解读仍以历史逻辑为主,缺乏情感转译与价值共鸣,未能通过“人物—情节—情感”链条完成符号激活,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话语框架,形成真正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公共叙事。
(三)产业联动机制不完善、协同效应不足
红色旅游与住宿、交通、演艺、文创等产业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景区盈利模式单一,尚未建立起以“红色文化IP”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与品牌体系,制约了资源的规模化、市场化与持续化发展。目前,多数红色旅游项目缺乏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同,形成“景区自营、产品孤立、服务分散”的发展格局,红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延伸至旅游衍生品、主题餐饮、节事活动等环节,导致游客消费停留在门票经济层面,整体产值提升缓慢。此外,红色文旅的品牌整合与市场推广能力不足,缺少成熟的IP形象与联动机制,无法在区域或全国形成具识别度的红色文旅品牌矩阵,错失扩大文化影响与产业规模的机遇。
三、推动红色文化文旅转型的路径策略
(一)构建多元叙事体系强化情感链接
应围绕“英雄城市”这一核心定位,策划多个层次的红色主题内容,如“少年视角看八一”“母亲口述革命记忆”“退役军人讲战史”等,满足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与文化偏好,增强情境代入感与认同感。叙事方式应突破线性讲解与“政治主线”主导,更多采用“个体经历—社会事件—时代背景”的结构,使故事更具生活感和情感深度。同时,应注重代际沟通策略,在儿童、青少年、青年和老年观众之间构建差异化叙事维度,让红色精神通过“代入+共鸣+转化”的路径自然传递。还可将叙事结构融入导览系统、数字平台及展陈体验中,提升内容的层次感与共情力,使游客在不同环节中形成由“知”到“情”再到“行”的深度认同链。
(二)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提升参与深度
在重点红色景区引入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如再现八一起义爆发全过程、指挥室作战决策模拟等,形成集“可视+可感+可演”于一体的沉浸空间,激发游客自主探索与学习兴趣。应结合剧本杀、沉浸剧、场景解谜等新兴业态,构建“红色主题实景互动剧本”项目,增强年轻游客的情境体验感。设置多感官参与路径,通过声音导览、触觉装置、动态影像等综合形式,复原历史时刻的紧张氛围与英雄气质。同时,将沉浸体验与研学旅行、思政课堂、亲子教育等功能模块对接,使其不仅成为观光打卡点,更成为“体验即教育”的红色教育场所,实现文化传播与文旅消费双效提升。
(三)推出红色文创品牌延展文化消费链
围绕南昌本地红色符号,开发以八一军旗、革命语录、历史人物形象为元素的特色文创产品,如手帐、明信片、纪念章、手办等,同时结合时尚设计与功能化开发,增强红色文化商品的日常适用性与市场吸引力。可引导本地高校、设计团队、非遗工坊合作共创,建立“红色IP授权+设计孵化+销售渠道”三位一体开发机制,推动文创产品由纪念性向实用性、艺术性和日常性转变。利用线上电商与线下主题店联动,实现红色商品“多渠道、可触达、可收藏”的消费路径。文创商品不应只是红色文化的延伸品,更应成为传播城市精神、深化历史记忆、形成市场记忆的情感媒介与商业节点,真正打通“文化内核—产品设计—市场运营”的完整链条。
四、现代传播体系赋能红色文化再塑
(一)打造全媒体矩阵推动内容社交化传播
应构建“政务+媒体+平台”三位一体的新媒体传播结构,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南昌红色文化”话题栏目,联合博主进行场景打卡与知识讲解,实现内容流量与精神传播并行。政府部门应联合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策划“红色打卡地图”“红色知识接力挑战”等线上互动项目,打造可视化、可参与、可分享的内容传播机制。在形式上应融合图文、视频、直播、AI语音导览等多种形式,打造“知识微视频+用户互动评论+现场实录再分享”的闭环传播路径。借助KOL、校园团体、青少年社群等传播节点,推动红色文化话题进入青年语言体系,提升传播内容的情感温度与社会话题度,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触达、精准转化。
(二)开发数字藏品与虚拟IP构建文化符号资产
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南昌红色数字藏品,如纪念馆门票纪念章NFT、虚拟革命人物形象等,增强红色文化在数字空间的存在感与资产属性,培育文化认同的新消费方式。可以围绕八一军旗、朱德肖像、八一起义重要场景等设计数字图像资产,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限量发售,提升数字时代红色文化的收藏价值与参与感。同时,打造南昌红色IP虚拟形象,如“八一少年”“红色讲解官”等角色,通过虚拟主播、语音问答、互动对话等功能,承担知识传播、引导讲解与形象代表功能。结合AI语音识别与虚拟形象互动技术,使游客在景区、博物馆中能够与虚拟红色人物“对话”,打破时间与空间边界,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层融合。
(三)推动红色文化内容IP化运营机制
引导红色文化资源由“资料”向“内容”升级、由“展陈”向“产品”转化,支持相关企事业单位围绕南昌红色故事开发动漫、剧集、游戏等文化产品,打造具辨识度的文旅超级IP。在内容开发中,应注重将历史真实性与当代可看性相结合,构建符合审美趣味的红色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如围绕八一军旗诞生的故事开发动画片或漫画连载,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拓展青少年用户基础。在运营机制上,应推动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引入IP孵化、版权管理、跨界联动等专业公司参与,实现“内容+平台+市场”的协同输出。打造南昌红色文化年度IP运营计划,通过跨界联名(如食品、文具、服饰)、季节活动和城市品牌融合,真正将红色文化植入公众日常消费与城市品牌生态中。
五、构建红色文化引领下的文旅协同发展格局
(一)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红色主题旅游集群
将南昌、井冈山、瑞金等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联动整合,推出“红色江西一号线”等区域协同产品,打破行政边界与景区壁垒,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串联与品牌统一。可依托国家文化公路、红色公路建设工程,整合交通、住宿、票务、导览等服务,实现“点—线—面”一体化旅游体验。通过统筹包装红色地标与历史脉络,构建“主题清晰、层次丰富、节点互补”的精品线路,提升红色旅游集群的整体吸引力与市场识别度。此外,应推动联合营销与平台化运营,设立统一的“红色江西”营销入口,实现一站式预订、联票联动、跨区域讲解和游客行为数据共享,打造区域红色旅游的协同发展样板。
(二)培育文旅复合型人才队伍支撑转型
通过本地高校开设“红色文化+旅游管理”双融合课程,联合党校、文化机构设立讲解员专项培训项目,提升从业者的表达能力、创意策划力与多语种服务能力,强化产业内生动能。除传统讲解能力外,培训应涵盖历史研究、数字内容制作、公共表达与新媒体传播等复合技能,推动“导游+策划+传播”型人才的系统培养。应鼓励“校政企”合作机制建设,设立红色文旅人才实训基地,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同步对接。对现有从业者,需持续开展红色思政教育与服务礼仪提升培训,使其既具历史底蕴,又懂游客心理,具备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思维,从而构建一支专业、热情、知识全面的“红色文化传播者”队伍。
(三)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坚持以政府政策引导为基础,通过文旅集团、社会资本、平台公司等多方参与,构建统一协调、高效运作的“红色文化+文旅产业”发展平台,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进步。政府应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推动项目落地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鼓励企业以市场逻辑参与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演艺投资、红色文创运营等环节。建立多元参与、权责明确的管理架构,在政策、土地、税收、品牌、渠道等方面为市场化运营主体提供保障。设立红色文旅产业发展联盟,实现政产学研多方联动,提升治理效能和产业集聚力。通过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由“点状散布”向“链式聚合”转变,形成“组织机制健全、运作体系顺畅、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格局。
结论
南昌红色文化作为国家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在新时代具备显著的文化影响力与文旅带动潜力。推动其与地方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动能的战略抓手,也是增强城市精神认同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通过内容重构、形式创新、机制升级与协同治理,红色文化可以从静态的纪念资源转变为动态的传播力量、创意产品与发展引擎。与此同时,南昌需把握文化自信战略与红色资源活化的时代机遇,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红色文化发展路径,打通文化传承、教育育人、产业发展和城市品牌建设之间的联动机制。未来应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推动南昌红色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实现高质量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为全国红色资源地提供具有示范性的“南昌经验”,实现红色文化价值的当代表达与现实转化。
参考文献
[1]马千贺. 基于红色文化视域的辽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5,24(02):18-20.
[2]苏静. 陕西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J].名作欣赏,2024,(18):5-7.
[3]徐俪芯. 八桂红色经典旅游线路助力广西区域文旅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10):76-78.
课题信息:2024年度南昌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L2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