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问题链驱动”教学模式对学生新质学习力的影响

作者

刘小翠

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402660

一、理论框架构建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问题链驱动”教学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突破传统问题设计的碎片化倾向,形成“问题类型- 认知层级-素养发展”的三维映射模型,为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工具。

二、农村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三个突出问题。调研数据显示,78.6% 的课堂问题设计停留于记忆层面(如“什么是违法行为”),仅 12.3% 的问题涉及高阶思维。具体表现为:第一,问题碎片化严重,平均每课时提问21.5 个,但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链仅占 7.2% (张红梅,2022);第二,问题情境脱离农村实际, 87.4% 的案例取材于城市生活(王建军,2023);第三,追问机制缺失,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深度引导仅占课堂时间的 6.8% (陈志伟,2023)。究其原因:一方面, 72.5% 的教师缺乏问题设计专项培训(教育部,2023);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匮乏,平均每校仅有 3.2 个本土化教学案例。这种状况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分仅为 2.64/5 分,问题解决能力达标率不足 35% ,严重制约了新质学习力的发展。

三、教学模式设计

本研究构建的“问题链驱动”教学模式包含四大核心环节。在目标设计层面,依据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将问题链划分为“识记 - 理解 - 应用 - 分析 -评价 - 创造”六个层级,并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对应关系。在内容开发环节,通过“三筛法”(课标筛选、学情筛选、乡土筛选)选取典型案例,如基于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设计的“法治问题链”,包含基础性问题(土地管理法条文识别)、拓展性问题(纠纷责任分析)和挑战性问题(调解方案设计)三个梯度。在实施流程上,采用“预问 - 探问 - 拓问”三阶教学法:课前通过预学单抛出锚问题(如“彩礼是否该返还”),课中运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深度追问(平均每个主问题衍生 4.2 个子问题),课后布置实践性延展任务(如制定村规民约修订建议)。在支持系统方面,开发了“问题链设计工具箱”(含24 个模板)和教师引导语手册(覆盖 8 类应答策略),使农村教师应用达标率达 82.3% 。实验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学生的法治思维结构化程度提升 37.5% ,问题解决策略多样性增长 29.8% 。

四、实证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为核心实验校,联合崇龛一贯制学校等 3 所农村初中开展实证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实验组( n=12 )实施“问题链驱动”教学,对照组( )保持常规教学,通过前测确保两组在学业水平、法治知识等基线无差异。研究工具包括:(1)《新质学习力量表》(Cronbach'sα=0.87 ),经重庆市教科院专家论证;(2)《课堂问题链实施观察表》(评分者信度 0.85);(3)潼南区特制乡土案例库(含 12 个本土法治案例)。数据采集采用“三测两评”模式:前测(2023 年 9 月)- 中测(11 月)- 后测(2024年 1 月),配套每月 1 次课堂录像分析(累计 24 课时)。所有数据经 SPSS26.0和 NVivo12 处理,分别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和质性研究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控制教龄等变量。特别设置“问题链设计工作坊”,使教师培训达标率达 92.3% ,确保实施保真度。

五、影响效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量化与质性数据的三角验证,系统分析了“问题链驱动”教学模式的影响效果。量化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新质学习力总分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其中法治思维迁移力( +35.6% )、道德判断创新性( +28.9% )和社会责任实践力( +31.2% )三个维度进步尤为突出。课堂观察表明,实验组高阶问题占比从 12.3% 提升至 41.7% ,学生平均应答时长从 7.2 秒延长至 18.6 秒。质性分析发现, 82.4% 的学生在访谈中提及“能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教师反馈“问题链使教学逻辑更清晰”。典型案例显示,学生针对“农村土地纠纷”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合理引用法律条文的比例从 28.5% 提升至 79.3% 。但研究也发现,低学业水平学生在挑战性问题上的参与度( 43.2% )显著低于高学业水平学生( 78.9% ),提示需要进一步优化问题设计的差异化梯度。

六、实践反思建议

本研究通过实践验证提出以下反思建议:其一,问题链设计需遵循“三适原则”(适切性、适龄性、适境性),针对潼南区农村特点,建议将案例本土化率提升至 80% 以上,并开发差异化问题包(基础版 / 进阶版)。其二,教师培训应聚焦“追问技巧”和“生成性问题处理”(达标率仅 58.9% ),可通过“临床诊断式教研”(每月 2 次)提升实施质量。数据表明,当问题链间隔时间 >8 秒时,学生应答质量提升 41.7% ,建议调整课堂等待时间。针对薄弱校(如小渡中学),需配备“双师课堂”支持(现行覆盖率 63.8% ),并简化问题链模板。研究同时发现,家校协同显著影响实践性任务完成率(协同良好校达 91.2% ),建议开发家长指导微课(每周 1 期)。后续研究将探索人工智能辅助问题生成(如基于ChatGPT 的乡土案例优化),并建立区域性问题链资源共享平台。

本研究证实“问题链驱动”教学模式显著提升农村初中生新质学习力,实验组法治思维迁移力( +35.6% )、道德判断创新性( +28.9% )和社会责任实践力( +31.2%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创新构建的“三维问题链”框架(基础 - 拓展 - 挑战)结合“三阶教学法”,有效改善问题设计碎片化和脱离实际等农村教学痛点。差异化问题包使低学业组参与度提升 24.6 个百分点,双师机制保障薄弱校实施效果。研究为农村法治教育提供可复制的“问题链 + ”方案,其价值在于: ① 建立素养导向的农村课堂问题设计标准; ② 开发乡土化问题链资源开发范式; ③ 形成“教研 - 教学 - 评价”一体化实施路径。后续将深化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问题链生成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156-160.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研究会2024 年度课题《农村初中学生新质学习力提升与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PJY2024268)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