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
吴雨珊
云南省一九八煤田地质勘探队 云南昆明 650000
1 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的影响
1.1 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水文地质条件在地质环境的演变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地下水作为水文地质的关键要素,其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岩土体被水浸泡,其含水量增加,导致岩土的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例如,在一些山区,由于地下水水位上升,使得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滑坡现象的发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外,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也会对地质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富含化学成分的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会与岩土体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土体的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比如,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的地下水会与石灰岩等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洞等岩溶地貌。这些岩溶地貌的存在不仅会破坏地质环境的稳定性,还可能影响到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质量。
1.2 水文地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领域,水文地质条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建筑物基础工程而言,地下水的浮力作用会对基础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果地下水位较高,基础所承受的浮力增大,可能会导致基础上浮或倾斜,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例如,在一些沿海地区的建筑工程中,由于地下水位较高且受潮水涨落的影响,基础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地下水浮力的作用,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如设置抗拔桩等。同时,地下水的渗透作用也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当地下水在岩土体中渗透时,会带走其中的细小颗粒,导致岩土体的孔隙率增大,强度降低,进而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地铁建设中,由于地下水的渗透作用,可能会导致隧道周边的岩土体变形,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因此,在工程建设前,必须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采取有效的防水和止水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 应对水文地质影响的策略
2.1 全面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开展系统、深入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勘察工作应当全面覆盖地下水系统的各个关键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的赋存类型(如潜水、承压水等)、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季节性波动规律、年际变化趋势等)、地下水流场分布(流向、流速、水力梯度等)以及水化学性质(矿化度、腐蚀性指标等)。在勘察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勘察技术和精密仪器设备,如高分辨率地质雷达、自动化地下水位监测系统、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等,确保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整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和历史监测数据,运用 GIS 技术建立动态更新的水文地质信息数据库。通过这样系统化的勘察工作,不仅能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还能提前识别潜在的水文地质风险,为工程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2 科学优化工程设计方案
基于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成果,必须对工程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在建筑物基础工程设计方面,针对高地下水位区域,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荷载要求,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可以适当增加基础埋置深度,或采用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等整体性较好的基础形式,必要时还可考虑设置抗浮锚杆等措施,以显著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和抗浮能力。对于地下工程的设计,要特别重视地下水的渗透压力影响,选用抗渗性能优异的建筑材料,科学设计多道防水防线,合理设置防水层厚度和搭接方式,同时完善排水系统布局,确保地下水能够及时有效排出。通过这些设计优化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侵蚀破坏风险。
2.3 严格落实防水止水技术措施
在工程施工实施阶段,必须严格执行各项防水和止水技术措施。对于地下结构工程,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深层搅拌桩等工艺形成连续可靠的隔水帷幕,必要时还可配合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构建完整的防渗体系。在基坑工程施工中,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布置降水井群,采用管井降水、轻型井点降水等适宜方法,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同时要特别重视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从材料进场检验到施工工艺控制,再到成品保护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防水层的连续性和耐久性达到设计要求。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渗漏问题。
2.4 建立健全水文地质监测体系
在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立完善的水文地质监测系统具有重大意义。这个系统应当包括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网络、水质采样分析系统、渗流量计量装置等组成部分,实现对关键水文地质参数的实时动态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智能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能快速启动应急预案。这些长期积累的监测数据不仅能指导工程运行维护,还能为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同时,监测系统要与工程安全预警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2.5 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防治体系
针对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风险,必须建立多层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防治体系。要运用 InSAR 监测、微震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天候监测。重点防范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灾害类型,建立包括专业监测、群测群防、应急响应的综合防治网络。具体防治措施要因地制宜,如对不稳定边坡可采用抗滑桩 + 锚索的综合加固方案,对岩溶发育区实施注浆充填和结构补强等措施。同时要完善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工程安全和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6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水文地质问题的有效解决高度依赖专业技术人才。要系统性地加强工程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针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不同岗位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水文地质基础理论、勘察技术方法、工程处理措施、监测预警技术等专业知识,同时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培训考核机制,确保各岗位人员都能准确识别水文地质风险,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此外,还要加强行业技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整体提升行业应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能力水平,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有复杂影响,会改变地质体性质、引发灾害,影响工程基础稳定、造成沉降等。文中提出的应对策略涵盖勘察、设计、施工、监测、预警及人员素质提升等环节,形成完整体系。在实际工程中,要充分认识水文地质问题的重要性,落实应对策略,严格按科学方法进行各环节工作,以降低不利影响,保障工程顺利建设和稳定运行。同时,随着工程发展和地质环境变化,需持续关注新问题、新挑战,探索创新应对策略,加强多学科融合,提高对水文地质现象的认识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为地质环境保护和工程安全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吴方青 . 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 [J]. 中国金属通报,2025,(04):240-242.
[2] 杜凭国 . 水文地质对地质环境及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 [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