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张云娟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建设第二小学 652499
一、阅读奠基与时代诉求的双重驱动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的论断揭示了数学教育的本质内核——数学语言的习得必须依托阅读活动。对于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数学阅读不仅是理解符号、概念的工具,更是构建逻辑思维体系的基石。这一阶段的阅读能力发展,直接关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导向与学习效能。当新媒体浪潮席卷教育领域,动态化、交互性的技术特性为传统数学阅读教学注入新活力,如何借助媒介优势破解低年级学生抽象认知困境,成为当下教育实践的重要命题。
二、新媒体赋能:从认知突破到能力进阶
小学数学的抽象性常使低年级学生陷入“理解断层”,而新媒体以其多模态表征优势,构建起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认知桥梁,推动阅读能力的多维发展。
(一)视觉化转译:消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壁垒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对直观信息的接受度显著高于文字符号。教师可借助动画、虚拟现实(VR)等技术,将数学概念转化为动态场景。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通过3D 动画演示长方形“边的特征”——对边在平移中完全重合,学生可直观观察到“对边相等”的本质属性,而非机械记忆文字定义。这种“可视化阅读”模式,使抽象的几何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降低了理解难度。
(二)多元化资源:构建沉浸式阅读生态
新媒体打破了教材文本的单一性,提供图文、音频、交互游戏等多元阅读素材。例如,数学绘本 APP《你好,数学》以故事形式串联知识点,学生在听读绘本《魔法三兄弟的探险》时,不仅理解了“分数”的概念,还通过互动环节动手“切割蛋糕”,在操作中深化对“平均分”的理解。此类资源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化阅读,使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有效激发阅读兴趣。
(三)思维进阶训练:从知识接受到能力建构
新媒体的交互特性为思维训练提供了新路径。数学游戏软件《天天练》设置“推理闯关”环节,学生需根据图形排列规律预测后续图案,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归纳推理能力。此外,思维导图工具(如 XMind)可辅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如在“加减法混合运算”复习中,学生通过拖拽关键词构建“运算顺序—解题步骤—易错点”的思维导图,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提升总结归纳能力。
三、策略建构:新媒体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
(一)认知启蒙:建立阅读意识与目标导向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行为具有随意性,需教师通过“问题锚定”引导有目的的阅读。在“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阶梯式阅读任务:
1. 基础感知:阅读例题,圈出运算符号,判断算式类型;
2. 深度探究:对比
与“
”的运算顺序,用彩色笔标注差异;
3. 迁移应用:根据算式编写生活情境问题。
此类任务链引导学生从“信息提取”过渡到“意义建构”,逐步形成“带着问题读、围绕目标思”的阅读习惯。
(二)教材活化:从静态文本到动态情境
教材是数学阅读的核心载体,新媒体技术可激活其潜在价值。以“认识千以内的数”为例:
1. 情境导入:播放本地体育馆容纳人数的短视频,配合字幕“这个体育馆能容纳1200 人”,让学生直观感受“千”的数量级;
2. 操作模拟:利用虚拟计数器 APP,学生拖拽数字卡片组成“356”,并通过点击“百位”“十位”“个位”聆听对应数位的数值讲解;
3. 跨学科整合:链接数学史资料,通过动画故事介绍古代“结绳计数”方法,拓宽阅读维度。
这种“教材 + 新媒体”的立体化阅读模式,使抽象的数字概念与生活经验、文化认知建立关联。
(三)课堂重构:打造交互式阅读空间
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学阅读课堂应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构建“感知—探究—表达”的闭环。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
1. 视觉感知:观看《对称之美》纪录片片段,收集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如蝴蝶、建筑);
2. 小组探究:利用平板电脑软件《几何画板》,自主绘制轴对称图形,通过拖拽对称轴观察图形变换;
3. 成果表达: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探究过程,通过班级公众号分享作品,点赞量最高的作品可获“阅读小达人”称号。
此类活动将阅读、操作、表达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阅读共同体”。
(四)全语言阅读:拓展数学符号的解读维度
数学阅读不仅限于文字,更需关注符号、图表、实物等多元语言。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
1. 符号阅读:解读“△▲△△▲ Δ ”的图形排列规律,用数字记录不同图形的出现次数;
2. 图表阅读:对比条形统计图与象形统计图,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
3. 实物阅读:通过称量水果重量(克与千克的认知),用表格记录数据并绘制简易折线图。
通过多模态语言的交叉解读,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符号的表意功能,形成“图文互译”的阅读策略
四、反思与展望:技术理性下的教育回归
新媒体技术为数学阅读教学带来革新,但需警惕“技术至上”的误区。教师应始终作为阅读活动的引导者,而非技术的操作者——在利用动画演示时,需预留“留白”让学生自主想象;在使用游戏化学习时,需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在开展线上阅读时,需关注学生的用眼健康与注意力管理。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普及,数学阅读教学或将呈现更丰富的样态:如智能机器人根据学生阅读表现实时调整内容难度,AR 绘本让数学概念“立体可触”。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数学阅读的本质始终是——通过语言媒介培养理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以生为本,让新媒体成为点燃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火种”,而非替代深度思考的“工具”,最终实现“技术赋能阅读,阅读启迪思维”的教育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