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钟小兰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江西省吉安市 343000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其核心要义在于回归教育本真,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这一政策的直接切入点便是学生课业负担,尤其是作业问题。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作业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题海战术”的代名词,学生在机械、重复的练习中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未必能有效提升数学思维与应用能力。因此,当前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关键,已不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在“减量”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系统性地提升作业的质量与效能。

一、回归育人本源:作业设计的理念重塑

“双减”政策的根本诉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作业设计必须首先完成一次深刻的理念变革,即从“知识固化”的工具论转向“素养培育”的育人观。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将重心置于对课堂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其评价标准也多以解题的正确率与速度为核心。这种理念下的作业,学生容易成为被动接收与机械操练的执行者,其主体性与创造性受到压抑。

因此,新型的作业设计理念应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与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标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者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作业如何能够激发其探究欲,如何引导其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运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作业的功能定位应当从单一的“查漏补缺”扩展为集诊断、巩固、拓展、探究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功能。这种理念的重塑,意味着作业不再是教学环节的终点,而是开启学生新一轮自主学习与深度思考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

二、超越知识固化:作业设计的多维路径

在育人理念重塑的基础上,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开拓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以系统性的创新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实现“减负”与“提质”的统一。

(一)情境化与实践性融合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应服务于生活。将作业设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是提升作业吸引力与实效性的根本途径。设计者可以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借鉴教材中“用边长3 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满客厅地面”的问题,设计一项“我是家庭小设计师”的实践性作业。该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家中的一个房间(如卧室或书房),先估算其面积,再与家长合作测量出房间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实际面积。进而,学生需要调查市场上几种常见地砖的规格与单价,为这个房间设计至少两种不同的地砖铺设方案,并计算出相应的地砖数量与大致费用。这类作业将面积计算、单位换算与消费预算等知识融于真实的家庭生活场景,有效避免了作业的枯燥与抽象性,使学生在“做中学”与“用中学”的过程中,提升了知识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二)个性化与层次性兼顾

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与学习兴趣存在天然的差异。整齐划一的作业模式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容易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的困境。因此,推行分层、弹性的个性化作业是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包含不同梯度的“作业套餐”,供学生自主选择。基础性作业旨在巩固笔算方法,如教材中“ 42÷2 ”“256÷2”等不涉及复杂退位或商中间有 0 的题目。拓展性作业则可以引入教材中“216÷2”这类商中间有 0 的计算,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理解“占位”思想,深化对除法算理的认识。探究性作业则可设置更具开放性的真实问题,如教材中“3 位老师带 50 名学生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最划算?”的问题。此任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乘法、加法及估算等知识,在比较成人票、学生票、团体票的不同组合方案中,寻找最优解。这种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选择权,使作业从一项强制性任务转变为一次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持续的进步。

(三)综合性与探究性并举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综合性的,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视野。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打破学科壁垒,走向综合化与探究化。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设计融合数学、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作业。例如,在完成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布置一项“我的创意年历”项目式作业。该作业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下一年设计一份独一无二的年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准确运用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等数学知识,确保年历的科学性;还可以结合美术知识进行版面设计与插图绘制;结合语文学科,为每个月份配上应景的古诗词或节气谚语;并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标注出重要的中外节日、节气以及家人的生日等。这种跨学科的作业设计,不仅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立体、融通的知识网络,还能使其深刻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作业的形式也从单纯的解题,转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这不仅能够丰富作业的样态,更能将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与创造者,有效培养其高阶思维能力与创新素养。

三、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改革,本质是重构作业与育人的关系。从理念重塑到路径创新,核心在于让作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的载体。情境化实践让数学回归生活,个性化设计兼顾差异发展,跨学科探究培育综合素养,三者共同推动作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未来,需持续探索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协同机制,让作业真正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基础教育生态优化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丽 , 康华明 .“双减”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几点探究[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26(2):148-150

[2] 王兴 , 刘玉洁 , 夏友奎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模型建构与实施 [J]. 教学与管理 ,2024(27):88-92

[3] 蔡育清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2024(2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