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

作者

肖丁福

厦门市集美区双塔小学

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版 )》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这就要求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三会”为核心素养导向,指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应用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课堂教学只研究知识“从哪来”“到哪去”学 , 教学方式主要以演示为主,学生不能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在“知道”和“运用”之间形成一道天然的沟壑 , 长久而言,学生失去主动探索问题的热情 ,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拆解为一系列具体任务 , 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依托活动任务,运用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等方式,主动获取、运用数学知识,实现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深度理解与意义建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以学生已有认知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在任务分析操作中提高个体实践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思维 , 进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任务驱动教学的课堂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应用优势

(一)激发学习兴趣,渗透“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任务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尝试不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探索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二)提高思维能力,发展“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多为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数学挑战。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任务驱动教学能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模型进而量化分析,能很好的让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从“知识的累积”到“思维发展”的转变。

(三)增强合作意识, 引导“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小组合作完成数学任务促使学生与同伴交流想法、分享思路,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语言充分得到发展。教师在一系列的课堂任务中,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用数学知识,语言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相关现象。学生在不断表达的过程中,渐渐对数学知识、对现实世界更加清晰。

三、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应用思路

(一)打破知行沟壑,明确学习目标

1. 契合学生认知水平:依据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例如“任务一:完成前测单”意在了解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以便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问题情境。鉴于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才设计出“学校高年级学生的近视情况”这项任务,让学生自主经历学校学生的近视情况计算过程,明白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2. 明确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目标:每个任务都有对应的数学知识点和技能目标。如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备任务阶段、导任务阶段、探任务阶段、结任务阶段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都有对应的知识点与目标,其中在备任务阶段共设置了两个任务。“任务二:阅读教材 P81 页”,意在通过学生的预习,充分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百分数有些许认识。

3.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的任务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 “任务四:校园日常”“任务五:学校运动会”的任务中,教师采用衣服标签、早餐奶、国旗下中队展示、跳绳、足球队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打破主导地位,有序引领探究

1. 清晰布置任务:教师详细阐述任务内容、要求、步骤及评价标准。如在 “数学模型构建” 任务中,明确告知学生要构建什么样的模型、运用哪些数学知识、如何展示模型成果等。

2. 适时适度指导: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密切观察,当学生遇到数学思维障碍或计算错误时,及时引导思考方向,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3. 适时多元评价:课堂任务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思维过程、合作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其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摒弃个人主义,积极合作共赢

1. 科学分组: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一般每组 4 - 6 人,使小组合作更具成效。

2. 明确分工职责:在小组合作前,应确定好每个成员在任务活动的职责。如

组长负责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数据、汇报员负责记录小组成果等等,以保证任务活动有序且有效进行。

3. 培养合作技能:教师通过专门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数学观点、清晰表达自己思路、协商解决数学分歧等合作技能,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四、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 挑战​

数学任务设计困难:设计既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契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任务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课堂管理难度提升: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样,课堂氛围活跃,可能导致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师需花费更多精力管理课堂纪律和把控教学进度。

学生个体差异影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差异明显,部分基础薄弱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可能遇到较多困难,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应对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学校应加强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学习,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分享任务设计经验,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数学任务设计,提高教师任务设计能力。教师应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敢于实践,总结相关经验。

建立完善课堂规则: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如小组活动规则、发言规则、讨论音量控制等。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则,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该采用分层评价设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在任务中所需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教师在小组职责分配时,应该更关注学习困难学生,让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对学习困难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逐步提高数学能力。

五、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精心设计任务、教师有效引导和高效小组合作,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能力。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建立课堂规则和关注个体差异等措施可以有效克服。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值得在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2022 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 张小燕.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与应用[J]. 亚太教育,2024,(19)

[3] 许剑钬 . 数学素养之“ 数学运算” 素养的培养深度思考 [J]. 考试周 刊 ,2022,(03):83-86.

[4] 韩娟 . 任务驱动在小学 Scratch 课堂中的应用 [J]. 读写算 ,2019,(20):23.

本文系集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立项课题“指向任务驱动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编号:24311)的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