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亲子课堂
黄艺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215600
家庭教育对认知、社交等方面有特殊性的小学特需学生成长很关键,当前多数特需学生家长缺专业指导方法,面对孩子行为问题常感无力,传统讲座式培训难转化为实际教养能力。亲子互动中,家长过度干预或放任不管,限制了孩子自主发展空间,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亲子课堂,将专业支持转为阶梯式实践框架,让家长在具体活动中掌握引导技巧,逐步形成适合自家孩子的教养方式,这种模式突破单向指导局限,通过亲子共参的任务设计,既解决特需学生发展难点,又提高家长教育效能感。
一、支架式亲子课堂的核心内涵与构建原则
支架式亲子课堂的核心逻辑建立在“支持 - 撤架”的动态过程之上,其核心是依照小学特需学生当下的能力水平,搭建具有临时性的支持结构,并且随着这些学生自身能力的逐步提升,有计划地减少外部干预的力度。与传统意义上的亲子活动相比较,这种课堂的支架设计有着明确的层次划分,具体包含目标分解、任务拆解、互动引导这三个紧密关联的层面,每个层面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并贴合特需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一个完整且针对性强的支持体系。
构建这一模式需要严格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动态适配原则要求教育者定期对特需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所获得的具体情况,及时对支架的密度和强度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支持始终处于合适的程度;生活化嵌入原则着重强调将各项训练目标自然地融入到日常的家庭活动当中,让特需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接受引导和训练;家长赋能原则则是通过“示范 - 模仿 -独立”这样循序渐进的步骤,让家长逐步掌握观察孩子反应的方法,以及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适时调整引导方式的实用技巧,避免在教育过程中机械地套用固定方法,提高教育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支架式亲子课堂的实施框架
(一)前期评估与支架设计
特需学生的前期评估需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通过持续的观察与深入沟通,摸清学生当下的能力底线与可能的发展上限,定下切实的发展目标。评估内容除了生活自理能力、情绪调节水平、亲子互动质量这些关键维度,需涉及学生的认知习惯、喜欢的活动类型等细节,这样评估结果才够全面且贴合学生实际。实际操作时,教师会用结构化的观察记录表,在课堂与各类活动里记录学生的一举一动;安排专门的家长访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日常表现与行为习惯,两种方式相互印证,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
支架设计需要依据评估结果制作多样的可视化支持工具,任务流程图可将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清楚陈列出来,情绪选择板可帮学生认出并说出自己的情绪,给自闭症学生家长设计的“社交互动步骤卡”,会将“打招呼”拆成“注视对方”“说问候语”“等待回应”三个连续步骤,每个步骤旁边都详细写着孩子可能有的反应,比如躲开目光、不说话等,还有对应的应对方式,如轻轻拍孩子肩膀提醒、用简单的词引导等,让家长可以按照步骤引导孩子完成社交互动,不会因为方法不对让孩子反感。
(二)分阶段活动实施
初级阶段主要是建立亲子间的信任,这个阶段选的协作任务难度要小,看重互动和陪伴的过程。“共同拼贴家庭树”活动中,家长需一直跟着孩子的节奏,帮选图片时先问孩子的想法,涂胶水时可以握着孩子的手一起操作,过程中用简单的话语说出正在做的动作,比如“我们把树叶贴在树枝上,这片绿色的放这里,和旁边红色的树叶放一起挺好看”。任务完成后,家长需要主动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不管孩子说得全不全,都要肯定与鼓励,慢慢让他们愿意主动表达,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感受到家长的关心与支持。
中级阶段的活动重点是提升学生能力,选的生活任务要和日常过日子紧密相关,需要亲子一起做才能完成。“超市购物计划”活动里,从列清单开始,家长就需要让孩子参与,问一问他们想吃的零食、需要的文具之类;计算金额时,根据孩子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算法,能力差一点的可以只算整数,能力好一点的可以试试算小数。特需学生负责挑指定商品时,家长需要学用“提示递减法”,开始可以直接说出商品在哪,几次之后只说大概区域,最后让孩子自己在区域里找,孩子每独立完成一个小步骤,都要马上表扬,慢慢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高级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的亲子合作项目规模不大,但要贴近真实的社会场景,参与社区图书整理活动时,特需学生负责按颜色给图书分类,这时家长不能管太多,只需要在旁边看着,孩子如果分乱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就用简单的话语提醒一下,比如“你看这本蓝色封面的书,该放哪一堆呢”。
(三)动态反馈与支架调整
动态反馈机制需要形成“活动记录 - 效果分析 - 策略优化”的完整循环,这样才能保证支架支持可以随着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家长要每天填写《亲子互动日志》,详细记录孩子完成任务的时间、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如听不懂指令或者动作不协调,还有使用的支架类型和效果。每周开展的线上分享会,教师会逐份查看日志内容,分析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比如很多孩子在某个任务环节都遇到困难,这可能是支架设计不合理导致的;个别孩子进步慢,可能是支架的强度不合适。根据这些分析结果,教师会对下周的活动设计进行针对性修改,确保支架始终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支持。
三、支架式亲子课堂的实施路径
(一)多感官联动的支架活动设计
多感官联动的活动设计要结合特需学生的感知特点,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融入互动任务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活动。在“声音寻宝”活动里,家长选择的带声响玩具要适合孩子的听力,刚开始藏的位置需要明显,方便孩子找到。过程中家长的手势提示要清晰,离得远就张开胳膊,离得近就双手靠拢,让孩子通过看和听来判断玩具的位置。随着孩子表现变好,任务难度要慢慢增加,从固定位置藏变为移动藏,从一种声音变为多种声音混合在一起,逐步提高他们的听觉定位能力和感官协调能力。这种活动既能训练学生的感知觉统合,又能让家长在实践中学会用不说话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感知特点,使引导更加准确。
(二)情境化问题解决的任务链
情境化问题解决的任务链设计要围绕特需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成一系列相关的小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情绪爆发问题设计的“识别情绪 - 表达需求 - 寻求帮助”任务链,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活动提供支持。在“情绪卡片配对”活动中,家长先拿出“生气”卡片,指着卡片上的表情告诉孩子“这是生气,你看眉毛皱起来了”,然后示范把卡片和对应的面部表情图放在一起,再让孩子学着做;练习几次后进入进阶任务,孩子觉得烦躁时,家长要提醒他们拿出“需要安静”的提示卡递给自己,代替哭叫。练习一段时间后,孩子会慢慢形成条件反射,遇到情绪问题时能主动按照任务链的步骤解决,家长也能从被动应对孩子发脾气,转变为主动引导孩子预防和处理情绪问题。
结束语:
针对小学特需学生家庭教育,支架式亲子课堂提供了可操作的新方式,在提升特需学生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让家长在实际参与中慢慢形成教育上的自信。这种模式说明,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是动态的、有互动的且与生活结合的,通过一步步搭建再慢慢撤去支架,最终让特需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家庭系统也能良好运转。
参考文献:
[1] 占丽娜 , 倪微 , 赵晶. 支架式工作坊 : 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 创新实践[J]. 中小学德育 , 2022(7):27 30 .
[2] 朱丽玲 . 特需学生教育评估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J]. 教育 研究与评论 ,2023(9):79 84.
[3] 胡官兴, 曹新颖. 深度融合: 特需学生个别化教育的思考 与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 ,2022(3):2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