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现状、布局优化及安全管理对策
李发江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王家镇农业服务中心 628026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 2540 万吨,同比增加50 万吨,增长 2.0% 。其中,牛羊生产总体稳定,全国肉牛出栏1215 万头,同比增加16 万头,增长 1.3% ;牛肉产量191 万吨,同比增加5 万吨,增长 2.7%[1]∘ 虽然生产总体上稳步增长,但是畜牧养殖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很严重。一些地方因过度密集养殖,引发了环境污染的加剧,而某些适合养殖的区域却因资源未充分利用致使发展滞后。伴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动物疫病的传播风险也跟着升高,给生物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迫切需要进行科学布局优化,合理界定禁养区、限养区与适养区范围,引导畜牧业朝着生态友好、高效安全的方向迈进。此外,增强养殖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普及绿色养殖技术,形成健全的疾病防控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可靠,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一、畜牧养殖现状剖析
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形势十分复杂。在产量方面,2023 年度,我国肉类、蛋类和牛奶的产量超过 1.75 亿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 4.7% ,猪肉、牛肉和羊肉的产量达到了 4712 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 0.6% 。但是,整个产业仍然面对着许多的挑战。从市场方面看,除了猪肉价格回升之外,其他的产品价格都表现得比较疲软,上半年羊肉、活羊的价格以及饲养效率都有所下降,6 月国内活奶牛的价格下降到了 2018 年来的最低点,而生鲜乳的价格连续 29 个月同比下跌,显示出了阶段性的供应过剩。在产业结构方面,虽然在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发展,但在部分区域,传统小规模家庭养殖模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比例,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存在着管理方法、疾病防控方法和饲料使用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产业的总体效益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亟需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
二、畜牧养殖布局优化策略
(一)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化养殖布局规划
区域资源禀赋状况是畜牧养殖布局的核心基础,应准确匹配土地、饲料、气候等关键要点。内蒙古草原区借助天然草场资源,重点抓好肉羊、肉牛养殖,2023 年全国存栏量占比达 15% 以上,草畜平衡利用情况的比率达 85% ;长江中下游平原这片水稻主产区,凭借秸秆资源充裕的优势,实施“稻 - 鸭”“稻 -渔”综合养殖模式推广,一年间禽类养殖规模增长 7% 。东北松嫩平原这个玉米、大豆主产区,借助“粮改饲”政策把 20% 的玉米转变为青贮饲料,生猪实现规模化养殖的比例升至 78% ,饲料成本跟外购地区比起来低 12% 。必须严格守住生态红线,处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区,对传统散养户实施集中迁移,转移至规划养殖区,配套引入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废水符合排放要求的比率从 60% 提升至 95% ,实现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双获益,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畜牧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构建“养殖- 加工- 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产业集群布局能冲破环节壁垒,增进全环节功效。四川眉山猪肉产业集群把 10 家屠宰加工企业作为集群核心部分,在 50 公里半径的区域内安排 200 个标准化养殖场,利用物联网达成养殖数据与加工需求实时耦合,生猪出栏后到实施加工的时间缩短至 4 小时,鲜肉保质期延长达 2 天,2023 年集群产值冲破了 300 亿的关卡,跟分散布局比起来,增长了 40% 。山东德州肉鸡产业集群把饲料生产、养殖、熟食加工跟电商平台整合在一起,实施“订单养殖”模式,养殖场依照加工企业的周需求计划调整出栏的数量,产品从养殖端到消费端,流通成本降低了 18% ,电商渠道的销售额占总体的 35% 。集群内还同步配套建设了冷链物流园与检测中心,做到对饲料、鲜肉、熟食的集中质检,产品合格率始终稳定于 99.5% 以上,品牌实现 20% 的溢价率,面对市场波动的应对能力显著变强[3]。
三、畜牧养殖安全管理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执行体系
该体系要用刚性约束来实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可创建“国家 - 省 - 市 - 县 - 乡”五级互动执法机制,把《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规细化成地方实施细则,如对养殖档案保存的期限、兽药使用记录等制定量化标准。河南省采用“二维码追溯 + 执法检查”模式,2023 年,针对未依规记录用药信息的养殖场,处罚率达 100% ,倒逼 98% 的规模场把台账管理完善起来。切实强化政策培训,为中小养殖户开展“法规进入养殖场地”活动,通过实际案例说明违规用瘦肉精的法律后果,2024 年相关违法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 62% 。搭建政策执行效果考核体系,每季度随机抽检 30% 的县区,对执法到位率、整改完成率等指标的排名做公示处理,让评估结果与地方农业资金分配挂上钩,形成由“立法- 普法- 执法- 评估”组成的闭环管理。
(二)打造全链条的养殖环节安全管控机制
从源头到终端做到闭环管理是关键,就饲料环节而言,实施“饲料厂 - 养殖场”直供模式推广工作,2023 年,山东省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饲料原料的来源、添加剂成分,让饲料抽检合格比例提高到 99.2% ,养殖期间推行“环境 -健康 - 投入品”三维把控,安装氨气检测传感器和智能投喂设施,实时调控通风与投喂数量,某规模化猪场采用相关措施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下降 40%, 。屠宰环节采用“驻场兽医 + 在线监控”双重监管方式,针对同步检疫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2024 年全国屠宰环节问题产品的检出率比上一年下降了 28% 。流通阶段建立起冷链物流温湿度全程追溯平台,保证畜产品在2-8% 这样的环境运输,实现腐坏率控制在 0.5% 以下,借助全链条管控,提高畜产品抽检合格率 [4]。
(三)建立常态化的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体系
风险评估应覆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方面维度,按月开展疫病抗体检测和饲料重金属的筛查,创建风险等级数据库,把养殖场按风险等级划分成A(低风险)、B(中风险)、C(高风险)三级,对 C 级养殖场实施每周一次的巡查,某省采用此体系以后,提早发出预警,把 3 起小规模禽流感疫情控制下来。就应急响应这一范畴而言,构建一套“1 小时响应、3 小时处置、6 小时通报”的机制,储备诸如防护服、消毒设备的应急物资,按季度开展模拟疫情爆发场景的演练,应急力量按照预案进行扑杀、消毒处理,有效减少损失。形成跨区域协同防控的网络,与周边省份共享风险数据,在省与省的边界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运输车辆采取“查证验物 + 核酸检测”举措,切实阻断风险传播的链条。
四、结语
综上,畜牧养殖面临着众多难题,亟需从现状剖析、科学布局和严密的安全监管三个方面着手,实现畜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唯有持续地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推动地区平衡发展,加强疫病防治和生态防护,促进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探寻智能、绿色的养殖模式,增进产业效益和环保水平,保证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达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洋 . 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研究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07):105-107.
[2] 章子辉 , 杨清瑶 , 张珏 . 基层畜牧养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北方牧业 ,2025,(10):6.
[3] 李新征 . 畜牧养殖中猪的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析 [J]. 中国动物保健 ,2025,28(02):145-146.
[4] 徐昌树 , 彭贤胜 .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5,(0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