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船政马尾学堂翻译家 近代中西文化的摆渡人

作者

郭文慧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引言

在中国翻译史上,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翻译家群体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潘懋元,1998)。可以说,船政人是近代中国最早掌握西方语言的群体(刘传标,2016)。马尾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从中走出的翻译家们所开展的翻译实践活动已超越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关键枢纽。本文旨在梳理从船政学堂走出的翻译家们主要的翻译实践成果,简要分析他们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的运用,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深远影响,探究他们如何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将翻译实践与时代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代表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与思想

(一)严复

严复于 1867 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班,后在这里学习了数学、物理、化学、航海等课程,这些知识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严复最著名的译作《天演论》不仅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系统介绍到中国,更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与天争胜”的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在经济思想领域,严复翻译了《原富》,对经济自由思想进行了深入阐释,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社会学领域,严复翻译了《群学肄言》和《社会通诠》,系统介绍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人类社会进化理论。在法学领域,严复译有《法意》,结合中国实际对法学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此外,严复还致力于引介西方逻辑学,翻译了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和耶方斯的《名学浅说》,系统介绍了西方逻辑学的归纳法和验证法。

严复“信、达、雅”学说中,“信”即忠实于原文,要求翻译必须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或曲解。“达”即通顺易懂,要求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使读者能够顺畅理解。“雅”即文雅优美,要求译文在语言上具有美感,符合文学标准。严复的翻译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翻译实践,还推动了西方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引入。

(二)陈季同

陈季同是第一批留欧学生及早期驻外使节。为了让西方人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及其价值,他著、译了多种法文书,在当时的西方很有影响(岳峰,2001)。旅欧十六年中,他翻译了《法国民法典》、《拿布仑立国律》、《法兰西报馆律》等12 篇律法书。此外,他还用法文出版了《中国人自画像》、《吾国》、《中国人的戏剧》等八部著作。

陈季同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翻译的忠实性原则和不可译性问题。他强调翻译必须严格遵循原著,力求逐字逐句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境。尤其是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注重再现诗中的细腻情感和独特意境。关于不可译性,陈季同在翻译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词语的位置、生动性以及诗句的和谐性往往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再现。他认为,汉语与西方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天壤之别,思想的传递不仅依赖于内容,还依赖于语言的形式和文化背景。他的这些见解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陈寿彭与薛绍徽

陈寿彭是马尾船政学堂的毕业生,精通英文、法文和日文。薛绍徽则擅长诗词文赋和书画,文采斐然。二人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模式:陈寿彭口译,薛绍徽笔述。他们合作翻译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日环游记》和《双线记》,共同编译了《外国列女传》。陈寿彭个人还翻译了《万国史略》和《中国江海险要图志》等著作。这些译作为晚清社会的启蒙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知识资源。

陈寿彭和薛绍徽夫妇的翻译实践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积极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感(林怡,2009)。他们的译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还为中国的翻译事业树立了典范,其翻译质量和思想深度在一百年后仍被称道。作为晚清变法维新的重要参与者,他们与严复等人一样,通过翻译努力开启民智,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四)王寿昌和林纾

王寿昌是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精通法文和法律学,兼擅诗书画;林纾擅长古文却不懂外语。二人通力合作最终完成《巴黎茶花女遗事》,并于 1899 年出版。在随后的20 多年里,林纾与通晓外语的朋友合作翻译了163 种西洋小说(林怡,2009)。他的译作题材广泛,既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如《黑奴吁天录》,也有言情、侦探、冒险题材的小说,如《块肉余生述》。

林纾的翻译语言以典雅的文言为主,同时融入口语词汇和外来词汇,形成了独特的“林译语体”,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兼具通俗性和灵活性。林纾的翻译从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推动了中国小说传统的变革,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他与王寿昌的合作不仅树立了早期中国翻译的典范,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结语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中,船政马尾学堂的翻译家们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他们凭借翻译实践,一方面将西方的先进科技、思想与文化成果引入中国,有力地推动了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些翻译家将翻译工作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以翻译为工具,启迪民众智慧,推动社会进步。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还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 . 福建船政学堂的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 [J]. 东南学术 ,1998,(04):80-87.

[2] 刘传标 . 船政学堂对近代中国翻译的影响 [J].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02):123-129.

[3]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9.

[4] 林怡 . 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闽籍翻译家 [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9,(03):81-87.

[5] 岳峰 . 东学西渐第一人—— 被遗忘的翻译家陈季同 [J]. 中国翻译 ,2001,(04):54-57.

作者简介:郭文慧(2000-),女,汉族,福建三明,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