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李伟南
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广东汕尾 516600
一、色彩与人物命运、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关联
《补天》中的开篇色彩是温暖、瑰丽的,甚至用了限定性很高的具有古典意味的色彩词语,石绿色,桃红,青白色,淡玫瑰,是渐近的,有晕染的色彩描述,这些暖色调的运用反映出世界初生时期的女娲是幸福单纯的,混沌的环境充满梦幻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些美丽的色彩也非常符合女娲的女性形象,呈现出纯真的美感。《补天》后文色彩逐渐暗淡,后文的色彩词语用的比较多的色彩是血红色、黑色、白色。比如,“血红的云彩”、“青石头”、“白石”、“灰黑的”、“青碧”、“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当色彩过渡到冷色调甚至黑色后,世界便逐渐归于沉寂,已经创造出了人类的女娲,因为不周山的倒塌,而奋力地拯救世界。她取五色石补天,“用尽了自己一切的驱壳”,由一个丰满的女人变成瘦骨嶙峋的人,直到最后躺倒,不再呼吸。随着色彩词语的变化,女娲的形象也由纯真、美好、幸福变得刚强而有担当。光明的色彩——暖色调慢慢消失,最终“上下四方是死灭以上的寂静”,女娲牺牲。当黑斧头和黄斧头出现,人类在女娲的尸体上作战,女娲渐渐被遗忘。《补天》中的色彩是女娲的命运的一种关键呈现。
在《奔月》中,读者可以非常明显地从文章中的色彩词语上感受到后羿今昔生活的对比。昔日他因为射日成功而获得荣耀,地位尊显,生活优渥,用的武器是“彤弓(漆成红色的弓)、彤矢”,射中是黑熊,“全体黄金光西山的文豹”,得到的赏赐是“金丹”;而当他的英雄形象被消解后,琐碎的普通人的生活呈现出来,他的生活中只剩下暗淡的颜色,他的“邻屋上都腾起浓黑的炊烟”,吃的是“白面的炊饼”,连他的妻子嫦娥也变得“黄瘦”,脸上的“粉有些褪了,眼圈显得微黄,眉毛的黛色也仿佛两边不一样”,只有“嘴唇依然红得如火”,他的生活里只有这一抹亮色,其他的有鲜明色彩的事物,都是过去荣耀的象征。在《奔月》中,鲁迅多次运用白色,田塍在月光的照射下是“白色的”、“月亮却在天际渐渐吐出银白的清辉”、“圆的雪白的月亮”、“脸色苍白”、“雪白的圆月”“白面的炊饼”,这些白色与黑夜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其他仅有的彩色也只是点缀,不足以改变他命运的车轮。最后,他望着嫦娥已经登上“碧海里似的月亮”,“眼光直射”“像黑色火”,“碧海里似的月亮”,暗示嫦娥的命运已经改变,而后羿的眼睛如“黑色火”,他的愤怒喷薄而出,但是色调却仍然摆脱不了黑夜的黑色。《奔月》中的主要场景设定基本是黑色的,这说明他的命运已经被黑暗笼罩,难以自拔。末路的英雄,他的生活是平凡而琐碎的,人生是苍白而黑暗的。英雄的无奈与绝望被鲁迅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色彩的运用,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也加深了对人物命运的理解。
二、色彩与人物心理、人物性格的关联
《铸剑》中在大量的黑色来营造紧张、神秘的氛围,其中黑色的大量运用暗示了死亡、厄运和不幸。眉间尺一出场就是在暗夜中,他观察并最终杀害了一只老鼠,黑色通常象征着死亡、恶行,他可以决定一只老鼠的命运,而他的命运也从出生就被复仇预定了,死亡的黑色始终笼罩在他生命的上空。在《铸剑》中,眉间尺是青色的,他穿着青衣,背上的剑也是青色的。青色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特有的一种颜色,在我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天的象征,它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宴之敖是黑色的,文中这样描述他,“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总体而言,他是一个“黑瘦男子”。
眉间尺是一个性格阴郁、沉闷的人物,而宴之敖是一个心机深沉的人物;眉间尺的性格中有沉重、忧郁和悲伤的成分,而宴之敖的性格中有阴暗、未知、神秘和隐秘的成分。眉间尺的底色是青色的,宴之敖的底色是黑色,黑色一直贯穿在《铸剑》中,黑色还被用来描绘眉间尺的恐惧、压抑、冷漠和黯淡心境。
文中还出现了白色、红色、金色、黄色。在《铸剑》中白色出现的频率很高,“灰白色的月影”,“月光的皎洁”,“暗白的月影里”,“雪白的水花”,“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从那边出现”。白色作为黑色的反面出现,给人一种圣洁之感,与黑色的阴郁造成强烈的冲击效果。黄色是不太引人注意的颜色,“掘出来的都是黄土,约到五尺多深”,“黄黄的脸,连脂粉也不及涂抹。“走得满路黄尘滚滚”,“这时眉间尺正看见一辆黄盖的大车驰来”,“黄色很普遍,是土地的色彩,是中国人的肤色,但还是皇权的象征。它的这种既普通又高贵的特点,鲁迅是在小说中不经意地展现出来的。虽然《铸剑》的基底色是黑色,但是也出现了鲜艳的红色来点缀画面。文中写老鼠“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青色布,上面还画上一些暗红色的花纹”,“见炭火一红”,“皓齿红唇”,“炭火也正旺,映着那黑色人变成红黑,如铁的烧到微红”“红色的胡子”。红色往往与激情、冲动和命运的起伏相关。当人物的命运起伏不定、充满激情时,红色常常会被用到。
这些色彩词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心理和性格的特点,增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维度和深度。同时,色彩的运用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为读者展示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色彩营造环境,丰富小说世界
《补天》开头运用了许多鲜艳的色彩:粉红的天空,石绿色的浮云,流动的金球,地上嫩绿了,桃红和青白色的杂花,淡玫瑰的光海,纯白的影子。这些色彩营造了一个梦幻的世界。《补天》前期的色彩是五彩斑斓的,后期逐渐靠近灰暗,作者通过明暗色彩的对比,通过对环境的色彩描写,创造出更加生动、细致和具有情感共鸣的小说场景。
在《铸剑》中金色出现了四次,“说是第一须有一条金龙,第二须有一个金鼎”,“并不要许多工夫,就望见六个人向金阶趋进”,“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金色是罕见的,是高贵的,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君王的奢靡生活。
在《铸剑》中,色彩使用最丰富的场景是剑铸成的那一刻。“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在这一段剑成的描写中,白色、红色、青色、黑色四色集中出现,这是色彩对比最鲜明的一个画面,这段描写也终于打破黑色的氛围,露出一抹剑的光芒,是一种激情的迸发。这种多彩的视觉冲击,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环境的色彩和气息。这些色彩描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美感,还能创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四、色彩与情节发展变化的相关性,展现故事走向。
在小说中,色彩词语的运用与情节的发展变化相关。通过色彩的描述,可以暗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增加悬念、烘托氛围和推动情节发展。
首先,增强悬念。作者可以通过色彩描写来增强故事的悬念和紧张感。比如,使用红色来暗示紧张且关键的时刻,或者使用黑色来预示危险或阴谋的发展。这样的色彩描写可以让读者对情节发展感到焦虑和好奇,进而更加投入故事。
其次,表现转折和高潮。色彩词语的变化可以用来展示情节的转折和高潮。例如,在小说中,采用红色来代表紧张或危机的状态,当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时,红色可能会呈现出更加鲜艳、热烈的色彩。这样的变化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的激动和紧张。
最后,预示结局。色彩词语的使用可以预示故事的结局,传达作者对故事的暗示或寓意。例如,使用灰色暗示着故事可能会有悲伤或消极的结局,而使用白色则可能暗示有希望或积极的结局。这样的色彩描写可以引导读者对故事的预期和期待。
通过色彩词语的运用,作者能够通过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影响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情绪体验,进而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然而,具体的色彩词语的使用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文学风格、情节发展的需要以及读者的理解,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色彩词语在小说中的运用是塑造环境、丰富小说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情感氛围的色彩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情节发展和人物内心世界,增强阅读体验和理解力。
参考文献:
[1] 林月桃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以《红楼梦》为例 [J]. 考试周刊 ,2024,(44):26-29.
[2] 李 生 鹏 . 高 中 语 文 整 本 书 阅 读 教 学 方 法 研 究 [J]. 甘 肃 教育 ,2024,(18):126-128.
[3] 郭春晓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J]. 高考 ,2024,(2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