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解码到文化传承:《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纵深实践研究
张颖新
廊坊市第十五小学 065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奠定学生阅读素养基础。教材推荐的《西游记》是重要载体。然而传统单学科教学易窄化为情节复述与浅析,难以激发深层思维与文化理解。跨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语文、美术、音乐、科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为《西游记》阅读构建立体化、情境化的学习场域。这能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建构意义,有力支撑其综合素养发展。
二、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融合的学理价值与实践意义
( 一) 驱动高阶思维发展
跨学科视角打破了单一学科的思维定势,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复合的思考路径。例如,在绘制“西行取经路线图”时融入地理方位与距离计算(数学),在探究“孙悟空神通变化”的文学想象时引入生物学“拟态”概念或物理学“物质形态转换”假说(科学),此类活动能有效锤炼学生的逻辑推理、空间想象与批判性创新思维,促使思维在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联结中实现螺旋式进阶。
( 二) 涵育综合学科素养
语文与多学科的深度交融,使学生在沉浸于文学世界的进程中,不仅积淀语言文化底蕴,同时也能提升艺术鉴赏与表现力(美术、音乐)、科学探究与实证精神(物理、生物)、历史文化理解力(历史、地理)以及身体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这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育人目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的共生共长。
( 三) 触发深度阅读动机
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跨学科活动,如创编并排演西游主题戏剧(融合语文与表演艺术)、设计基于文本情节的科学小实验(融合语文与自然科学)等,能有效转化学生的阅读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这种转化显著增强了阅读过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使经典文本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构建
(一)知识联结:多学科互渗深化文本解读
1. 语文 + 美术:视觉化文本解码
基础层:精读《悟空授冠着甲》,提取美猴王装束(紫金冠、黄金甲、步云履)的色彩、材质描写,绘制“装束分解图”并标注文本视觉符号(如“嵌宝石”体现身份)。进阶层:研读“火焰山”,用几何构图(三角形火山、辐射线热浪)绘制场景,分析文本冷暖色调(如“红焰焰”暗示毁灭性),撰写《文字里的色彩魔法》短评。教学价值:针对五年级“具象→抽象”思维过渡,通过“画—析—写”强制精读细节,理解描写服务于人物 / 情节的底层逻辑,发展符号转换能力,深化文学意象与艺术表现的互文理解。
2. 语文 + 音乐/ 戏剧:情感具身化表达
音乐联结:分析开篇诗“混沌未分天地乱”的仄声韵律(磅礴感),尝试用古筝“扫弦”模拟混沌、“颤音”表现苍凉,撰写《声调与音符的共鸣》。戏剧创作:分组改编“三打白骨精”,设计角色标志动作(唐僧犹豫手势、白骨精甩袖的狠厉),打磨“唐僧逐悟空”台词冲突(如原著“泼猴无状!”对比学生设计台词),分析语言烈度对人物关系的影响。教学价值:音乐的“听觉沉浸”与戏剧的“肢体介入”使抽象情感可感知,强化共鸣(如从“‘俺老孙去也’的尾音颤抖理解委屈”),理解语言与情感强度关联,提升语言精准度,解构人物动机与叙事逻辑。 语文 + 科学:奇幻逻辑的理性对话 。探讨“七十二变”与生物学拟态关联、“筋斗云”速度的物理计算;对比异域生态(如流沙河)与现实极端环境生物适应性。其价值是建立文学想象与科学实证的辩证思维,理解创作源于现实观察的夸张变形。
(二)活动设计:项目化沉浸探究
1.“西行地理密码”项目。融合历史、地理:考证玄奘取经真实路线,绘制文学/ 历史双维度地图,标注虚构国度(如女儿国)与真实地貌关联。
2.“神通科学工坊”。整合物理、工程学:用杠杆原理模拟金箍棒伸缩结构,分析芭蕉扇灭火的热力学原理,制作简易模型并撰写跨学科实验报告。
3.“跨媒介叙事创作”。结合信息技术、艺术,将经典情节改编为现代动漫脚本或互动游戏关卡,强化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能力。
(三)文化实践:精神价值的现实活化
辩论活动围绕“紧箍咒与规则意识”“取经团队协作模式”等议题,关联社会现象展开思辨。 文化周实践可以策划“西游精神”校园行动(如坚持主题打卡、协作挑战),将文本价值转化为德育行为。
(四)评价体系:素养导向的多元观测
跨学科文本解读作业评分量规可以围绕“学科知识运用”、“文本细节挖掘”和“文化内涵延伸”三个核心维度,设立优秀(4 分)、良好(3 分)、合格(2 分)、待改进(1 分)四级评价体系。跨学科文本解读作业评分量规围绕学科知识运用、文本细节挖掘、文化内涵延伸 三核心维度,设 优秀(4 分)、良好(3 分)、合格(2 分)、待改进(1 分)四级评价体系:
1. 学科知识运用。优:精准调用2-3 学科概念,逻辑严谨;良:运用1-2学科知识,阐释合理;合:涉及单学科,关联牵强;待:未结合学科,逻辑断裂。2. 文本细节挖掘。优:深挖 ⩾3 隐含细节,强化学科关联;良:识别 2 关键细节,学科联系合理;合:提取1 表层细节,关联松散;待:未抓核心细节,解读泛化。3. 文化内涵延伸。优:提炼符号深层价值(哲学/ 伦理);良:概括文化意义(如节日象征);合:描述表面特征(形态/ 流程);待:忽视文化内涵,仅复述情节。
结语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跨学科实践,并非知识拼盘,而是以语文素养为根、多学科为叶的育人生态重构。其突破传统教学藩篱,构建起以深度文本解读为基、多学科协同探究为架、生活化文化实践为归的模式,既破解了阅读“浅表化”“兴趣弱”问题,更在学科融合、思维锤炼、文化活化中,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拓开空间。未来,教师需更精准地把握“融合度”,让学生在“玩中学经典”中,真正把“西游精神”刻进生命里。唯有如此,《西游记》的跨学科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文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真谛。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 语文课程标准的分解与实施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2] 李卫东 . 整本书阅读的学理审视 [J]. 中学语文教学,2021(11).(新增实践类文献)
[3] 张倩 . 西游记跨学科教学 30 例 [Z]. 校本教研资料,2023.
[4] 夏雪梅 . 项目化学习设计 :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