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造价管理模式在石油工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熊文武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造价中心遂宁造价站 629000
0 引言
石油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等特点,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逐渐显现出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模块化造价管理模式通过将工程项目分解为独立且可复用的模块,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与标准化,近年来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石油工程的特点,探讨模块化造价管理的理论创新、实施路径及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行业提供参考。
1 模块化造价管理的理论创新
模块化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系统分解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独立单元。在造价管理领域,这种分解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基于工程结构的物理模块划分,如将石油工程项目分解为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等子系统;其次,基于资源类型的成本模块划分,形成设备、材料、人工等标准化成本单元;最后,基于管理流程的功能模块划分,建立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管理模块。
2 石油工程中传统造价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2.1 资源分配效率低下
传统模式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在石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作业面的资源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传统造价管理往往采用平均分配或经验分配的方式,既可能造成某些阶段的资源闲置,又可能导致关键路径上的资源短缺。特别是在海上石油平台建设等复杂项目中,这种资源分配方式经常导致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研究表明,传统模式下资源利用率通常不超过 75% ,而因资源调配不当导致的成本增加约占项目总成本的
。
2.2 信息化水平较低
传统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记录,实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其次,数据分析方法简单,多采用静态报表形式,缺乏深度挖掘;最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各参与方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壁垒。这种低水平的信息化管理,严重制约了造价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传统造价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方面的短板愈发明显。
3 模块化体系实施路径
3.1 模块化分解与编码体系构建
针对石油工程项目特点,应采取多维度的模块划分策略:首先,按照工程结构维度,将项目分解为钻井工程、完井工程、地面工程等一级模块,并进一步细分为井身结构、固井作业、管线铺设等二级子模块;其次,按照成本构成维度,划分为设备购置、材料消耗、人工费用等成本模块;最后,按照管理流程维度,形成预算编制、进度控制、结算管理等功能模块。
3.2 标准化成本数据库建设
模块化造价管理的实施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数据库的质量。数据库建设应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点:数据采集方面,需建立覆盖设计参数、工程量清单、市场价格等要素的全方位数据采集机制,特别要注重历史项目数据的结构化整理;数据处理方面,应采用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数据更新方面,要建立动态维护机制,定期补充新项目数据,及时反映市场价格波动。数据库架构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原则,形成 " 基础数据层 - 分析模型层 - 应用服务层 " 的三层架构,为不同层级的造价管理需求提供支持。
3.3 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设计
模块化系统的优势在于其动态适应性。为实现这一特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在数据采集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施工现场的进度、资源消耗等数据;在分析预警环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识别成本偏差,建立基于阈值触发的预警机制;在优化调整环节,采用智能算法生成优化方案,如基于遗传算法的资源再分配方案。特别需要建立模块间的联动机制,当某一模块参数发生变化时,系统能够自动评估对相关模块的影响,并提出调整建议。
3.4 信息化平台集成开发
信息化平台是支撑模块化造价管理体系运行的技术载体。平台开发应重点实现以下功能:多源数据集成功能,支持与BIM 系统、ERP 系统等的数据交互;可视化分析功能,提供直观的成本数据展示和分析工具;协同管理功能,实现各参建方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技术架构上,建议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各功能模块封装为独立服务,既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又便于后续功能扩展。平台应支持移动端应用,满足现场管理的实时性需求。
4 实证研究
4.1 案例背景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南海某深水油气田开发项目作为实证对象,该项目总投资额达48 亿元人民币,具有典型的海上石油工程特征。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将项目划分为传统管理区段(A 标段)与模块化管理区段(B 标段),通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控制外部干扰因素,重点考察模块化造价管理的实际应用效果。数据采集周期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2019-2023 年),包含 12 类工程单据、9 个专业系统的运营数据,以及157 份成本监测报告。
4.2 模块化实施过程分析
在 B 标段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构建了三级模块化体系:一级模块按专业领域划分为钻井工程、海底管线等 6 个单元;二级模块基于施工工序分解,如将钻井工程进一步划分为井身设计、钻机选型等 9 个子模块;三级模块聚焦成本要素,形成包含 327 个标准化成本单元的数据库。通过建立模块化工作分解结构与成本分解结构的矩阵映射关系,实现了 " 工程实体 - 成本数据 " 的双向追溯。动态调整方面,系统每72 小时自动更新钢材价格指数等23 类市场参数,当波动幅度超过预设阈值( ±5%⟩ )时触发成本重算机制。
4.3 管理效能对比分析
实证数据显示,模块化管理在关键绩效指标上呈现显著优势。在成本控制维度,B 标段预算偏差率控制在 ±3.5% 范围内,较 A 标段( ±12.7%⋅ )提升72.4% ;资源周转率提高至 2.8 次 / 季度,优于对照组的 1.9 次 / 季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1 年全球钢材价格波动期间(涨幅达 34%⟩ ),模块化系统通过提前预警和替代方案优化,将材料成本增幅控制在 9% 以内。风险管理方面,B 标段不可预见费实际支出占比为 3.2% ,较 A 标段 6.8% 降低 52.9% ,表明模块化方法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管控更具优势。
5 结束语
模块化造价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动态化和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造价管理在石油工程中的局限性。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模块化造价管理将进一步向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为石油工程的高效、低成本建设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 跃 伟 . 石 油 工 程 造 价 控 制 及 其 策 略 分 析 [J]. 中 国 化 工 贸易 ,2019,11(31):43,45.
[2] 蔡琪锋 , 李瑾 , 李永斌 .EPC 总承包模式下的石油化工项目管理及其优化 [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10,39(11):35-38
[3] 李治 . 石油化工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探究 [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7,20(1):74-76.